日本學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狀況評析

發布時間:2025-06-27 發布者: 浏覽次數:

日本學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狀況評析

禚明亮 周亞茹

習近平曾指出,“中日一衣帶水,2000多年來,和平友好是兩國人民心中的主旋律,兩國人民互學互鑒,促進了各自發展,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日本是海外中國學研究的重要陣地,也是我們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海外傳播所繞不開的國家。觀察“近鄰的目光”和視角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了解和提升自己,這是“互學互鑒”的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大以來,日本學界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開廣泛研究和讨論,把握日本學界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現狀,梳理其研究的重要議題和熱點問題,總結其研究呈現的主要特點,對于構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闡釋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日本學界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近年來,日本圖書館收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研究的圖書、學術論文等呈明顯增長趨勢。截止2024年11月2日,以“習近平思想”為關鍵詞在日本國立情報研究所運營的、日本國内最大的學術論文數據庫——CiNii上進行檢索,結果顯示,日本各類圖書館收錄中文版、日文版、英文版及其他語種版本的相關書籍多達397冊,收錄相關學術論文2651篇,相關科研項目31項。而在2021年4月18日檢索時,相關圖書數量是249冊,學術論文1786篇。從收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相關書籍的情況來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2014年中文版有26家、日文版有20家圖書館收錄,2018年中文版有2家、日文版有4家圖書館收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文版有5家、日文版有7家圖書館收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文版有8家圖書館收錄,日文版僅有1家圖書館收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文版有9家、日文版有1家圖書館收錄。這比“2017年僅有日本國會國立圖書館這一家圖書館收錄一本日文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情況明顯取得好轉。這也意味着日本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另外,日本還有一些圖書館收錄了中宣部、人民日報理論部、中共中央黨史與文獻研究院以及中國學者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中文理論專著,也有日本學者直接翻譯中國學者的專著被收錄。

在理論著作方面,日本圖書館收錄的日本學者著作有210冊,中文著作152冊,英文相關著作9本及其他語種的著作。其中,在日文文獻中,林望道著的《習近平的中國:百年夢想和現實》(岩波書店,2017)被收錄的數量最多,達到448家圖書館;天兒慧著的《日中對立:讀習近平的中國》(築摩書房,2013)被178家圖書館收錄,居第二位;石原亨一著的《習近平的中國經濟:富強、效率和公平的三難選擇》(築摩書房,2019)被144家圖書館收錄,居第三位。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學界的理論著作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各方面政策主張給予高度關注。在中文文獻中,除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鬥争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年)有8家圖書館收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法規制度彙編》(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年)有7家圖書館收錄,《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争重要講話》(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有6家圖書館收錄,收錄數量明顯多于其他相關圖書。

二、日本學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的重點内容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來,日本學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關注度明顯上升。特别是出現了一批解讀、評價及追蹤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專家學者,如村田忠禧、大西廣等。日本學界研究和解讀的理論成果,為我們理解和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影響和國際反響提供一個獨特的研究視角。他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提出以後,引起日本學界的關注,湧現出從各個方面進行解讀的理論研究成果。

1.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内涵。

大東文化大學國際關系學部教授岡本信廣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在保持共産黨主導的社會主義體系的同時,利用市場經濟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方面的現代化……也可以說是除去政治以外的經濟社會結構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一點得到日本有關學者的關注。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村田忠禧在與資本主義現代化作比較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其與資本主義現代化非常不同的一點是政治體制的差異……換言之,中國追求的是實質平等,而資本主義社會特别重視形式平等。這正是中日兩國不同制度體系下的差異所在。”

2.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成就。

日本學界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等角度展開了深入探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園田茂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加快了市場經濟發展,創造出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為各個經濟主體帶來了自由活動的空間。講談社《現代商業》雜志副主編近藤大介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出現代化的另一個面貌。這也可以說是中國今後“走自己的路”的宣言,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現代化道路。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兼和津次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帶來了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物質生活的充裕以及貧困人口的減少。

3.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成功的原因。

日本學者從資源、國際環境、政治等多角度進行解讀,提出了“大國規模說”“外源促動說”“政治穩定說”“後發優勢說”“傳統因襲說”等觀點。關于“大國規模說”的典型觀點之一,日本學者尤其提到中國所具有的人口優勢和勞動力優勢,認為這是許多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都難以具備的優勢。比如中兼和津次就指出,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行穩緻遠的獨特優勢,“中國是可提供大量勞動力的人口大國,而且由于基礎教育的普及,勞動力的素質比較高”。東京大學教授高原明生也指出,“在國家運行方式以及發展戰略方面的中國特色,多數都源自于中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以及其作為一個巨大市場的潛力,而上述條件并不是其他國家能夠模仿的。”關于“外源促動說”,亞細亞大學教授遊川和郎認為,中國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利用海外資金和技術加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這讓中國的生産力得到飛躍性發展……在貿易方面,中國從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出口,逐漸轉向謀求向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引導外資向内陸地區進行産業轉移,加強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系。”此外,還有一些日本學者則從“政治穩定”“後發優勢”等角度進行解讀。

4.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經驗。

部分日本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平穩推進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支撐。村田忠禧指出,“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日本的議會制度有很大區别,日本的專職議員擁有高工資,中國的人民代表沒有專門工資;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采用了每個民族至少派一名人大代表的原則,實現了實質上的人人平等,與資本主義隻注重形式上的平等具有本質區别”。有日本學者指明,中國共産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努力縮小收入差距,緻力于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中國式現代化一條重要的經驗。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大西廣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日本日中經濟協會董事、研究部部長高見澤學指出,“中國通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加快進程以及加快推進科技研發等,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條件之一。”上述觀點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經驗進行了多維解讀。

(二)共同富裕

中國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日本是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而且近年來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日本學界對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共同富裕予以高度關注,成為一個學術研究熱點問題。

1.共同富裕的科學内涵。

日本學者對中國共産黨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和實踐進行了研究和解讀。一是對“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評析。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新領域研究中心主任田中修指出,共同富裕“既不是所有人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平,不同的人富裕程度既有高者也有低者,時間上也有先者也有後者,不同的地區富裕程度還有一定的差異,所有人并肩前行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動态中前進的發展進程,必須不斷推進,不斷取得成果”。二是對共同富裕注重中等收入群體增長展開分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提出,在“十四五”時期“着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日本綜合研究所研究員三浦有史撰文指出,“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于擴大中産階級,有助于向消費主導經濟過渡、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共同富裕可以解釋為,在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通過解決收入差距等被推遲的社會公平矛盾,進而提高國民對中國共産黨的信任和支持。”

2.共同富裕的獨特方式。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的共同富裕具有獨特的方式,其内涵一是具體政策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富強之路。大西廣強調,中國開始走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獨特道路,具體包括勞動力轉移、新城市建設、創造新的産業結構等。二是中國的共同富裕注重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增長,以此帶動整個社會走向富強的步伐。亞細亞大學研究生院亞洲國際戰略研究課講師田中信彥指出,“為了改變資本分配方式,中國提出了共同富裕,這不僅僅是富人更加富裕的社會,而是擴大中産階級群體的可支配收入,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富裕”。日本學者吉田陽介予以高度評價,他撰文指出,中國正試圖将“自上而下的調節”和“自下而上的調節”結合起來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發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3.共同富裕的世界意義。

解決貧困問題,縮小收入差距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許多日本學者從人類意義和世界借鑒價值等角度解讀中國的共同富裕政策。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研究員高橋大輔撰文指出,“糾正貧富差距是世界性的課題,中國共同富裕的舉措備受關注”。大西廣指出,共同富裕是應對人口減少的良藥……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成功應對人口減少的案例,但希望中國通過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來實現“共同富裕”,向世界展示應對人口減少的社會主義制度答案。

(三)“一帶一路”倡議

日本學界高度關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形成了許多代表性的研究觀點。

1.肯定“一帶一路”的全球意義。

2023年10月,在日本東京舉辦“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國際研讨會,掀起了日本國内研究“一帶一路”的熱潮。日本原首相福田康夫在會上發言指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是一個偉大的構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現,令人欽佩。‘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的成果,也将從這個研讨會的各個角度得到驗證”。關于這一點,木村知義也指出,“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不是僅停留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是一個全球規模的構想。‘一帶一路’也不是日本媒體所說的僅停留在經濟層面的‘巨大經濟圈’構想,而是與構建全球夥伴關系和全球治理密切相關的國際秩序的一種構想。”

2.正确宣傳和解讀“一帶一路”倡議。

2017年11月,日本成立首家“一帶一路日本研究中心”,以推進“一帶一路”合作為目标,邀請到前首相福田康夫任最高顧問、前駐聯合國大使谷口誠等任顧問,日本的政界、學界和産業界知名人士參與研究工作。2018年12月該機構出版了《從一帶一路出發:亞歐新世紀之路》研究報告。該報告明确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基于21世紀的信息革命來推動全球治理變革,通過互聯互通來實現共同發展、消除國家間的差距。因此,該倡議與歐美主導的軍事同盟不同,它以推動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内的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标,必将通過“連亞連歐”開辟“亞歐新世紀之路”,成為新世紀的公共産品、區域合作的平台、可持續發展的樣本、全球治理的典範。當前,許多日本學者緻力于正确宣傳和解讀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例如築波大學研究生院名譽教授近藤榮一就曾指出,日本國内對“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少數錯誤解讀“是對現實的國際社會無知和信息操作的結果,是對中國認識的扭曲。”

3.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學者從日本的實際利益出發研究“一帶一路”對日本的影響,特别是對日本經濟的影響。這也構成了日本研究這一問題的重點内容。東京産業大學教授東鄉和彥從外交視角在梳理2013-2017年日本外交政策變化的基礎上指出,為了尋求與中美之間的平衡點,日本從經濟利益出發轉而積極關注并試圖涉足“一帶一路”構想。日本亞洲經濟研究中心海外商務顧問福井孝敏指出,盡管日本對“一帶一路”倡議持消極态度,但對日本政府從實際利益出發肯定“一帶一路”倡議的行為表示肯定,并以石油供應為例指出構建中日兩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即“通過強化中日在第三方市場的合作,有助于促進石油供應源以及運輸途徑的多樣化,從而降低供應風險”。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來,日本學界予以高度關注并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1.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内涵。

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石田隆至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理念包括“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要開放,不要封閉”“要合作,不要對抗”。互利共赢、合作的發展理念與傳統的優勝劣汰全球化模式具有本質不同。日本地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町田穗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沒有明确的定義,正如其名,其宗旨是“人類隻有一個地球,所以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世界各國應為全人類和平、安全、繁榮而合作”。這些觀點基本上準确地把握住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内涵。

2.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

日本學者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空洞的設想,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等國際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和支撐。村田忠禧指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在世界範圍内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周邊地區實現共同繁榮。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作為世界版的“改革開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發揮着非常重要作用,今後也将成為打破世界發展瓶頸的突破口。木村知義指出,中國通過主導建設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赢,以共建共享為原則的國際秩序,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在實際行動上。“一帶一路”倡議和“南南合作”都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由此觀之,日本學界非常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落實落地問題,由此提出的許多觀點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意義。

許多日本學者高度認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意義和世界價值,尤其強調對世界經濟發展、全球治理格局和治理體系變革的意義。日本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加藤佳美指出,在習近平主席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構想指導下,“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政策,奉行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在推動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将惠及更多其他國家的人民。這一政策主張展現出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決心和責任擔當。”日本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ITI)首席經濟學家江原規由撰文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了中國将當前的全球治理向公正合理的方向改革的姿态,以實施‘一帶一路’、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會議、新興5國(金磚國家)廈門會議等為契機,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三、日本學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的主要特點

目前,日本學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形成了一定的鮮明特點:

一是從研究内容來看,日本學者比較關注新時代中國共産黨的政策主張、國際關系對策、中國共産黨集體領導體制等内容,特别是關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經濟發展、中美關系、中日關系等,總體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本身的分析和解讀相對較弱。

二是從研究立場上看,日本學者大多立足于客觀公正立場,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問題開展相關研究。丸山真男在自己創辦的“21世紀的日本與國際社會”網站上緻力于闡釋自己的觀點并翻譯中國官方觀點、知名學者的觀點加以論證,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大西廣、愛知縣立大學副教授鈴木隆、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津上俊哉、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加茂具樹等學者長期緻力于中國共産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面的研究,并在國内公開發表立場客觀公正的學術論文。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紀夫、福田康夫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予以高度肯定。鸠山由紀夫指出,每個國家都應該以符合本國國情的方式實現現代化,強迫其他國家采取與自己一樣的發展方式是不對的,中國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值得稱贊的。

三是從研究人員上看,日本本土學者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群體較大、社會影響力較大,在日華人華裔學者的參與度較低,常見于一些中國留學生的畢業論文等。但是,在日本本土學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學者有在中國生活、學習或工作的背景,可以稱之為“知華日本學者”,對日本社會具有較強影響力。比如,東京福祉大學教授遠藤譽(出生于中國,12歲回日本,現在是中國多家大學的客座教授)、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加茂具樹(曾留學中國、曾任香港總領事館專職調查員)、産經新聞外信部次長矢闆明夫(出生于天津,南開大學兼職講師)、現代中國研究專家津上俊哉(曾是日本駐中國大使館經濟部參事官、通商政策局東北亞科科長)等等。

四是從研究機構來看,除了高校之外,日本有相當多的政府、企業智庫機構也高度關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理論。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日本經營合理化協會、國際研究開發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研究會、國家基本問題研究所、亞洲經濟研究所等,這些機構更關注的是中國經濟政策、外交政策等方面,為日本國内政治經濟服務,特别是為日本企業開展對華貿易提供政策咨詢。

當前,海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已經蔚然成風,日本學界的“目光”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巨大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全面跟蹤和梳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海外研究狀況,推進構建更有效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傳播體系,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需要我們彙聚各方力量,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強國際學術陣地布局,積極構建國際宣傳闡釋平台,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從政治上、全局上、戰略上系統研判國際輿論生态,動态跟進國際學術發展動态、分析國際輿論傳播走向、緊跟國際民衆期待,不斷凝聚各方智慧,高質量完成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産黨故事、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戰略任務。

(基金:北京市教委科研計劃一般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産黨推進紅色出版走出去的多重邏輯研究”(項目編号:SM202310015010);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工程2025年度重點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際傳播和世界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研究”(項目編号:2025XYZD10);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海外傳播研究”(項目編号:2021MYYA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禚明亮,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6774澳门永利、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周亞茹,北京印刷學院6774澳门永利)

來源:《科學社會主義》2025年第2期

上一條:人文經濟學理論體系建構的進展和展望 下一條: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構的哲學邏輯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