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的關鍵

發布時間:2025-07-07 發布者: 浏覽次數:

中國共産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的關鍵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務委員會

  80年前,中國人民赢得了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這一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複興的曆史轉折點。抗戰14年,中國共産黨人作為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範行動,成為領導中國人民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無愧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和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回顧這段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曆程,鮮明指出“中國共産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的關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是中國共産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這是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抗戰曆史的深刻總結,是擲地有聲、颠撲不破的曆史結論。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對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争中的領導地位和偉大貢獻,在新征程上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确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确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

  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為自己的曆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偉大鬥争中,中國共産黨始終從政治上把握方向、大勢、全局,為全民族抗戰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引領作用。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我們黨在民族危亡的曆史關頭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基于對政治形勢的科學分析,作出了日本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縱觀抗戰全過程,無論是領導東北抗日聯軍頑強抵抗,還是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無論是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是确立全面抗戰路線,我們黨始終勇立潮頭挺膺擔當,以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推動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曆史洪流。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把指導抗戰實踐作為理論創新的重要源泉,以深遠的戰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确立了黨在抗戰時期的方針、任務和政策,為抗戰勝利提供了科學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與策略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改造世界、變革實踐、推動曆史發展的有力武器。”一部同仇敵忾、浴血山河的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史,就是中國共産黨在運籌帷幄中作出正确戰略預判和政治決斷的偉大實踐史。我們黨準确把握抗戰規律,堅持兵民是勝利之本,提出并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争的戰略戰術,為全民族抗戰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制勝路線圖。我們黨開辟廣大敵後戰場,遊擊戰争成為中國軍民戰勝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戰争手段和戰争樣式,遊擊軍和遊擊戰逐步向正規軍和正規戰發展,最終成為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決定性力量和戰法。敵後戰場在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到戰略反攻階段成為全面反攻、争取抗戰最後勝利的前沿陣地和戰略基地。抗戰期間,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對敵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僞軍171.4萬餘人,建立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近1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1億。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滿懷自豪地指出,“我們的黨已經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重心,已經成了中國人民解放的重心,已經成了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重心”。

  鑒往事,知來者。曆史充分證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新時代的偉大變革進一步展現了我們黨的強大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衆組織力、社會号召力,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凡的戰略擘畫能力和策略運用水平。新征程上,全黨必須始終堅持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确立”的決定性意義,身體力行“兩個維護”這個黨的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牢牢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任務,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戰略定力和策略活力相統一,确保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行穩緻遠。

  二、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旗幟,奠定了戰勝侵略者最廣泛、最深厚的群衆基礎

  中國共産黨作為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傑出組織者、鼓舞者、實踐者,積極倡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全體中華兒女共禦外敵奪取抗戰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面對中日兩國的懸殊力量對比,要取得抗戰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争宣言》,提出“領導全中國工農紅軍和廣大被壓迫民衆,以民族革命戰争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到1935年10月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号召停止内戰、一緻抗日;從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明确提出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1937年8月洛川會議正式形成全面抗戰路線,提出共産黨員及其所領導的民衆和武裝力量“應該最積極的站在鬥争的最前線,應該使自己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我們黨在認識和實踐上不斷深化,最大限度地動員了全國的軍隊和老百姓。特别是力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創造了前提條件。十年内戰,數不清的共産黨人和革命志士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殺害。西安事變發生後,黨内外許多人對釋放蔣介石想不通。1936年12月28日,毛澤東同志到紅軍大學講演,有學員問為什麼不能殺蔣介石,毛澤東同志回答:如果僅僅從我們黨的私仇出發,殺蔣介石來解恨,忘記了民族危亡這個大局,那還能稱馬列主義的政黨嗎?1937年9月,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由此開創了“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團結抗敵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決維護、鞏固、發展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維護了團結抗戰大局。”随着戰争形勢的變化,國民黨統治集團出現動搖妥協和反共傾向,中國共産黨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打退和制止了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堅持“抗日高于一切”,表現出宏大的氣度格局和強烈的曆史擔當,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團結和凝聚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政黨、團體、愛國人士、少數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的廣泛聯盟。大江南北、長城内外,全體中華兒女冒着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曾寄希望于中國分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曆史啟示我們,統一戰線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彙聚力量的政治作用,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内外同胞關系和諧,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鬥的力量。當前,統一戰線面臨的時和勢、肩負的使命和任務發生了某些重大變化,統戰工作不是過時了、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新征程上,必須從人心和力量的戰略高度看待統一戰線,加強黨對統一戰線工作的全面領導特别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幹。

  三、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鑄就偉大抗戰精神,凝聚了戰勝敵人的強大精神力量

  抗日戰争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的決定因素”。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産黨曆經艱難險阻、生死考驗,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鬥争、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在以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的抗日戰争中,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等殉國将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等英雄群體前仆後繼、為國捐軀,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在中國共産黨強大真理力量和強大人格力量的吸引感召下,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的愛國主義精神,彙聚成洶湧澎湃的抗戰意志,無數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這場關系民族存亡絕續的偉大鬥争。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在抗戰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甯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複興的曆史轉折點,是中國共産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銘記曆史才能開創未來。圖為2025年6月25日拍攝的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全民族抗日戰争的中流砥柱”展區。 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供圖 梁茵/攝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埃德加·斯諾将他在陝北感受到的“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稱作是“人類曆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以文化侵略政策摧殘國人意志,進而滅亡中華民族的圖謀,我們黨有力動員文化戰線,推出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不朽之作,《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傳唱大江南北,點燃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我們除了有“手裡拿槍的軍隊”,還要有一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軍隊”。在黨的領導下,這支“文化的軍隊”成為團結教育人民、打擊消滅敵人的雄師勁旅,生動诠釋了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法。

  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攻堅克難、再創輝煌,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需要我們赓續紅色血脈,繼承黨的光榮傳統,踐行和續寫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在深化“兩個結合”中鞏固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持續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态,為實現黨在新征程上的戰略目标提供更為堅強的思想保證、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更為有利的文化條件。

  四、始終站在曆史正确一邊、站在公平正義一邊,彙聚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正義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戰争性質是決定戰争勝負的政治基礎,凡是以反對外族侵略和掠奪,以反對階級壓迫和剝削,以推進社會變革為目的的戰争都是正義戰争。日本軍國主義慘無人道的侵略行徑、令人發指的屠殺罪行、野蠻瘋狂的掠奪破壞,給中國人民和廣大亞洲國家人民帶來了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産黨在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中循道而行,始終站在人類進步一邊,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并肩作戰。早在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前夕,我們黨就提出中、英、美、法、蘇五國建立太平洋聯合戰線的主張,1941年發出《中國共産黨為太平洋戰争的宣言》,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國共産黨确立與英美等國建立反日統一戰線的政策。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英譯本序言中所指出的,“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中國共産黨以堅如磐石的抗戰意志和英勇頑強的抗戰行動,成為東方戰場的“燈塔”,白求恩、柯棣華、史沫特萊、愛潑斯坦等膚色各異、說着外語、穿着八路軍軍服的國際友人,已然成為中國革命隊伍的一部分。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兵力,不僅實現了國家和民族的救亡圖存,而且有力配合支援了盟軍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作出了曆史性貢獻,赢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2025年5月7日,在赴莫斯科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争勝利80周年慶典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強調“要堅持正确二戰史觀”,“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當前,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霸權霸道霸淩行徑危害深重,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團結還是分裂、對話還是對抗、共赢還是零和的十字路口。要以史為鑒,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教訓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偉大勝利中汲取智慧力量,堅決反對任何否認侵略曆史甚至美化侵略戰争和殖民統治的言行,堅決反對一切歪曲二戰曆史真相、否定二戰勝利成果的圖謀,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要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國際關系中踐行正确義利觀,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攜手各國為人類命運争取更加光明的未來。

  五、開啟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為黨在抗日戰争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強有力政治保證

  抗日戰争的14年既是關系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階段,也是中國共産黨發展壯大的重要時期,黨的建設成為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沒有中國共産黨領導,完成民族獨立和解放的任務就可能拖得更久、付出的代價更大”。從遵義會議到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再到黨的七大,黨史上一個個承前啟後的重要節點,見證了我們黨确立正确軍事路線、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衆路線的不平凡曆程,也見證了我們黨以自身的成熟壯大不斷赢得抗戰主動的偉大征途。這一時期,我們黨開展延安整風運動,破除黨内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産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作出《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實現了全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的新的團結和統一,為抗戰勝利奠定了重要政治和思想基礎。黨中央相繼作出《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關于鞏固黨的決定》,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發展黨員”,并盡一切努力鞏固黨的組織,培養造就了大批抗日骨幹力量,在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築牢了黨在基層的戰鬥堡壘。

  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之際,唯有一個先進純潔的政黨才能擔負起引領中華民族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曆史使命。1939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共産黨人〉發刊詞》中明确了“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衆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産黨”的任務,并将這一任務稱之為“偉大的工程”。通過實施這個偉大工程,我們黨以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鬥力,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勇敢地承擔起救亡重任,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勝利的美好希望和國家發展的光明前途。經受抗日烽火的洗禮,我們黨不斷走向成熟,保持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這是我們黨能夠領導人民赢得抗日戰争偉大勝利的重要政治保證。

  一個政黨最難的就是曆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從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打出一套全面從嚴治黨“組合拳”,反腐敗鬥争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黨找到了跳出治亂興衰曆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同時也要看到,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将長期存在,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持續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流砥柱。

  銘記曆史才能開創未來。從偉大抗戰精神以及紅色基因的傳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滿懷信心開啟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必須牢牢把握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凝聚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堅定不移朝着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宏偉目标奮勇前進。

       來源:《求是》2025/13


上一條:《進一步,退兩步》批判孟什維克關于組織的觀點及其現實啟示 下一條:從三部著作看毛澤東對“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貢獻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