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新發展
史鑒今
2022年7月,“第十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論壇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發展報告》(外文版)新書發布會”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雲南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意識形态智庫共同主辦。論壇設北京和昆明兩個會場,分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研究部和雲南大學6774澳门永利承辦。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雲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蘇州大學等單位的百餘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
論壇開幕式首先進行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發展報告》(外文版)的新書發布會,來自中國、意大利、越南的專家學者及出版方代表在緻辭中高度肯定了國際共運黃皮書在國内外發行的重要意義。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于俊霄副院長主持。
會議期間,國内外30餘位與會學者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新發展”的主題進行了深入讨論和交流。
1.當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态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林建華教授在緻辭中指出,從世界範圍來看,社會主義經曆了從空想走向科學、從理論走向實踐、從一國走向多國、從曲折走向振興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反映出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昭示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建黨、奪權、建設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演繹的三部曲。在世界之變中,“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化中,走向振興或走向重新振興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鮮明特征和現實态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研究部主任潘金娥研究員對2021—2022年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态勢進行了概括。她認為,2021年的主要動态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共産黨隆重慶祝百年華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赢得世界各國的贊賞;二是現有社會主義國家召開新一屆黨的代表大會,積極抗疫并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三是非執政的各國共産黨堅持議會内和議會外鬥争,作出适應性調整以謀求生存和發展空間。2022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加上俄烏沖突的爆發,加大了帝國主義發動戰争的風險,世界局勢和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面臨新的沖擊。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意義與影響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郭強教授認為,世界社會主義正在走向振興。在生産力層面,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産力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和實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在道路層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在價值層面,無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觀念和政策越來越被更多人認同。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推動下,世界社會主義已經徹底走出低潮,世界範圍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态、兩種社會制度的曆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
雲南大學6774澳门永利院長羅骞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處理革命與建設、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等重大關系問題上取得了成功,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當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走向振興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崔桂田教授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影響世界社會主義的“主要标識”體現在:創新“三大形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形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類文明新形态、中國共産黨的人民政治是世界政黨文明新形态)和改變“兩大格局”(改變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格局,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心東移,中國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改變世界“兩制”關系格局,“東升西降”成為新态勢)方面。
意大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雜志主編安德烈·卡托内教授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20世紀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中國在世界社會主義和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了重要貢獻。
越共中央黨校新聞宣傳學院哲學系主任阮明環教授指出,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繼續發展和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世紀偉業必将越來越興旺發達。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劉晨光教授從制度視角闡發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貢獻,即更新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更加普遍的可及性。
3.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胡振良教授提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豐富的現代化内涵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國家和怎樣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基本任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也是我們進一步探索現代化發展規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化理論的根本遵循。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許寶友研究員從現代化視角審視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貢獻,即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展示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從本國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道路、進行理論創新的宏偉力量,其成功實踐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走社會主義道路建成的現代化國家,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對世界社會主義和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發展和振興産生了積極影響。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軒傳樹研究員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新”就在于它是對資本主義文明、傳統社會主義和中華古代文明的繼承超越。從基礎、結構和功能上看,這種文明新形态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發展狀态和相對穩定的表現樣态,但在内容、方向和影響上仍然有進一步拓展與完善的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研究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室主任賀欽副研究員指出,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社會主義國家應正确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和本質特征,堅定不移地推進符合本國國情和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4.國外政黨政治和左翼政黨發展态勢特征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一級巡視員唐海軍研究員指出,當前國外政黨碎片化演進呈現出四個特點:政黨數量急劇增加,政黨更疊加快;進入議會政黨增多,政黨格局巨變;新興政黨改寫和重塑本國政治版圖;部分傳統大黨分裂而式微。由此導緻的後果是:組閣難度加大,政府聲譽受損;政策波動性增大,政權穩定度下降;政壇主導性力量換位或缺席;小黨攪局能量上升。西方政黨碎片化特征表明,西方民主制度部分失靈,顯示了西方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柴尚金研究員指出,西方民粹主義思潮與極端政黨融合聚變,加劇了西方政治民粹化傾向。受其影響,發展中國家在新形勢下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呈現階段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西方反全球化運動和一些新興社會運動也具有某種民粹主義色彩。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所榮譽學部委員徐世澄比較了拉美新一輪左翼回歸同上一輪“粉紅色浪潮”的不同:新一輪的左翼政府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環境與上一輪相比要困難得多,發展勢頭不如上一次;新一輪的左翼政府多數屬于溫和左翼,其主張與古巴、委内瑞拉激進左翼政府有所不同,甚至往往對激進左翼政府和政黨有所批評;代表性組織是美洲玻利瓦爾聯盟(ALBA);一些溫和左翼政府的執政地位并不穩固。他認為,拉美左翼政府第二次浪潮對中拉關系的發展将會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林德山教授指出,歐洲左翼政治目前處于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伴随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的傳統職能受到了侵蝕。歐洲左翼作出了兩種戰略選擇:一種是以社會民主黨人為代表的“左翼政府”,另一種是“積極的左翼”。在此背景下,歐洲左翼民粹主義發展起來了,他們尋求超越傳統左右政治,重塑激進主義的邊界。
廈門大學6774澳门永利吳茜副教授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曆史性衰落,為西方左翼力量重振創造了有利的曆史契機和發展環境,呈現出向“左翼激進政治傳統”的複歸,但也面臨右翼威權民粹主義的挑戰。
意大利21世紀馬克思政治文化協會主席弗朗切斯科·馬林喬介紹了歐洲共産黨左翼當前面臨的困境:一是在歐洲出現了取締共産主義組織和相關标識的運動;二是在歐洲議會内部,歐洲左翼聯盟本身就存在分裂,内部分歧嚴重,難以達成有效的政治協商,導緻其在國際層面也難以形成強大的影響力。
越共中央黨校新聞宣傳學院國際合作處副處長阮氏秋紅介紹了革新以來越南共産黨對社會主義民主認識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中所取得的成果。越南共産黨将繼續為推進黨内民主和社會民主創造一切有利條件。老撾國家政治行政學院蘇帕娃迪·拉坎賽博士介紹了老撾人民革命黨九大以來建設法治國家的探索與成就:注重立法機關作為人民權利的代表機關,逐步完善與加強立法機關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方面的作用;加強和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按照嚴格的法律法規管理國家;完善司法制度和各級人民法院的職能,培養對黨、國家和人民忠誠的幹部和法律工作者。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