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虛無主義思潮批判的五重論域
竟輝
批判、抵制曆史虛無主義既是做好黨的意識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态安全的客觀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兩個鞏固”目标任務的戰略高度,不僅提出了“旗幟鮮明反對曆史虛無主義”“更好抵禦各種曆史虛無主義謬論”的現實任務,而且還明确了從“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确的曆史觀”“準确把握黨的曆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曆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等一系列批判曆史虛無主義的現實舉措。鑒于此,本文着重從存在論、本質論、危害論、過程論和方法論等視角對曆史虛無主義展開系統性批判,以期廓清曆史虛無主義的價值迷思,進而築牢意識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線。
一、曆史虛無主義的存在論批判
于中國而言,作為“舶來品”的曆史虛無主義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顯露倪端,但其真正進入公衆視野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情。對此,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以後……曆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嚴重影響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境。”[1]43近些年,在黨對意識形态的有力監管以及對錯誤思潮的有效批判下,公然傳播曆史虛無主義的言行明顯減少。即便如此,曆史虛無主義也并沒有完全歸隐,而是以更柔軟的叙事方式、更隐晦的虛無手法、更靈活的傳播策略時隐時現于學術研究、文藝創作和網絡空間中。
學術研究中的曆史虛無主義往往冠以“回歸曆史”“發掘真相”“尊重學術自由”之名而隐蔽地傳播錯誤曆史觀點。其一,選擇性解構曆史,以曆史細節、曆史支流取代曆史整體、曆史主流。為誘導民衆反對黨的領導,曆史虛無主義者故意挑選并無限放大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中的個别曲折或失誤以激起民衆的不滿情緒,甚至不惜筆墨描寫地主階級、資産階級溫情的一面以博取民衆對剝削階級的好感。顯然,這種“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的伎倆旨在引誘人們關注特定的曆史細節、曆史支流,而遺忘曆史整體、曆史主流。其二,碎片化裁剪曆史,以曆史片段、曆史偶然替代曆史全貌、曆史必然。曆史虛無主義者無視曆史的關聯性和連續性,人為地将曆史肢解為靜止、孤立、偶然的曆史碎片。譬如隻講中華傳統文化的糟粕而不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隻看社會主義建設遭遇的失誤而不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等等。這種“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零碎的”胡亂抽出一些個别事實作為論據的做法,“隻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2]364。其三,主觀性編排曆史,以形式實證、僞實證代替本質挖掘、真史料。科學的曆史研究應以尊重客觀曆史事實為前提,并力求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但曆史虛無主義者罔顧曆史事實,将有待考證的、道聽途說的史料用于論證自己的政治訴求,更有甚者主觀編造、篡改曆史,企圖颠覆曆史上已為民衆所普遍接受的曆史結論。
文藝創作中的曆史虛無主義常常借助影視、話劇、文學、繪畫以及音樂作品等歪曲史實、抹黑領袖、八卦英雄、美化敵對分子。近些年,文藝作品中混雜的曆史虛無主義無時無刻不在侵蝕民衆的精神世界,且日益呈現出生活化、碎片化、草根化等特點。其一,濫用“想象”“虛構”手法歪曲曆史。在文藝創作中,“想象”“虛構”隻是生動、形象地表現曆史内容的一種手法,理應服務于曆史事實的描寫與曆史規律的揭示,而不應淩駕于曆史内容之上。但個别文藝創作者為了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用主觀的“想象”去虛化曆史、杜撰曆史。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在文藝作品中捏造英雄人物的情感故事、杜撰重大曆史事件的具體細節、更改重要會議的曆史背景。對此,習近平評價說:“曆史給了文學家、藝術家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曆史,更不能使曆史虛無化。”[3]352其二,利用大衆喜好娛樂、消遣曆史。為了增加收視率與關注度,一些文藝創作者秉持“娛樂至上”的創作理念,将能否吸睛、能否引流作為創作标準,全然不顧曆史事實和曆史真相。這樣的文藝作品雖具備了較高的娛樂性,但也丢掉了本該持有的嚴肅性和崇高性。其三,為了一己私利醜化甚至出賣曆史。文藝創作者本應以揭示曆史真相、凝聚曆史價值、傳承曆史精神為己任,但有些人為了獲得所謂的國際獎牌,以與國際接軌為由,不惜污蔑黨史、新中國史來換取職業榮譽;還有些人為了攫取高額報酬,在作品中颠倒黑白、篡改曆史,甘願堕落為西方國家“和平演變”中國的馬前卒。
網絡空間中的曆史虛無主義借助互聯網交互性、共享性、匿名化、去中心化等特點,抓住重大節慶紀念日、特定話題熱議等時機,圖文并茂、聲色俱全地向網民滲透虛假曆史信息,借機裹挾輿論導向、幹擾民衆價值判斷。其一,利用大數據精準定位滲透對象。曆史虛無主義者通過資本運作獲取用戶使用網絡的數據信息,并依據個體的網絡使用軌迹捕獲用戶的行為偏好,由此分析出其可能傾向的價值觀念,進而從中發掘出潛在的受衆并精準地将曆史虛無主義的信息投放給用戶。除了精準定位潛在對象和對已有思想偏差者進行信息灌輸外,曆史虛無主義者還根據搜集到的數據将錯誤的思想觀點滲透于其他用戶所關注的信息之中,使其價值觀不知不覺受到影響。其二,利用算法規律規避網絡監管。在發布信息時,曆史虛無主義者根據網絡監管的大數據算法,隐匿一些易于被屏蔽、監控的敏感性詞句,轉而以更具隐蔽性的類比、隐喻等方式進行信息表達。這種方式在規避網絡監管的同時能夠使讀者放松警惕、自發聯想,不可避免地就陷入了曆史虛無主義的泥潭。其三,利用網絡信息存量設置網絡議題。面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安全的現實情形,曆史虛無主義者以往那種企圖借助制造新的網絡輿論以産生信息增量的做法愈加不合時宜。于是,他們轉而挖掘網絡信息存量,将論壇、博客、貼吧等網絡空間中舊存的信息翻新、轉發,并把争論的熱點話題搭載于視頻彈幕、聊天表情包、網絡遊戲、APP廣告、短視頻等媒介中,以期引起網民的關注與熱議,進而在議題争論中趁機傳播曆史虛無主義的言論。
二、曆史虛無主義的本質論批判
馬克思認為,“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4]925。這就意味着,對曆史虛無主義的揭露和批判不能僅僅停留于客觀存在這一表象上,還要深入剖析其理論本質。對此,習近平明确指出:“曆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産黨的領導。”[5]
曆史虛無主義以“去馬論”來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毛澤東同志強調:“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6]70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并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不斷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新境界。然而,曆史虛無主義者卻百般抵毀馬克思主義,或惡意散播馬克思主義“落後論”,假設近代中國如果選擇資本主義一定會像西方國家一樣富裕;或以“極權論”污蔑馬克思主義違背現代社會的自由與民主;或鼓吹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以時代條件的變遷為由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價值;或炮制“自我否定論”,以馬克思曾講過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總體來看,以上曆史虛無主義者的言論皆在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他們深知,一旦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但曆史和現實一再表明,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才赢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才取得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光輝成就。曆史虛無主義者千方百計攻擊馬克思主義,其目的就是要瓦解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态陣地,進而動搖我們立黨立國的思想基礎。
曆史虛無主義以“不合法論”來否定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産黨領導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沒有中國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7]6-7但曆史虛無主義者卻絞盡腦汁渲染“跟着共産黨走沒有未來”的謬論,企圖從各個方面消解我們黨執政的合法性。其一,以“革命破壞論”拒斥黨領導的正确性。曆史虛無主義者認為,對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而言,“改良是建設、是上策,而革命是破壞”[8]437,以此污蔑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隻起破壞性作用。衆所周知,正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舊中國的“三座大山”,使民族獲得獨立、人民獲得解放。曆史虛無主義者否定革命的“醉翁之意”就在于抹黑中國共産黨的曆史,進而抽離中國共産黨執政合法性的曆史根基。其二,以“領袖無能論”弱化黨領導的權威性。為了進一步抹黑中國共産黨,曆史虛無主義者竭力醜化黨的領袖,或污蔑毛澤東的理論成果是抄襲别人而來的;或将毛澤東稱為專制主義者和政治恐怖主義者;或無限放大毛澤東晚年的失誤而絕口不提其曆史貢獻。其實,曆史虛無主義者醜化黨的領袖,其目的并不限于否定個體,而是意圖通過抹黑領袖人物來弱化黨的權威。其三,以“英雄虛假論”亵渎黨領導的崇高性。曆史虛無主義者還通過編造虛假細節、預設獻身目的、杜撰個人感情生活诋毀革命烈士、英雄模範,其目的無外乎敗壞英雄的光輝形象,減少人民群衆對黨的情感歸依。
曆史虛無主義以“西式道路唯一論”來否定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無論是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還是否定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曆史虛無主義的最終目的在于否定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囿于固有的資産階級立場和唯心史觀取向,曆史虛無主義者對社會主義抱有天然的敵視态度,他們往往将資本主義道路視作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形态”和“唯一正确路徑”。正因為如此,曆史虛無主義者竭力否定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他們無視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污蔑為貧窮落後之路。即便改革開放後在中國經濟社會取得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曆史虛無主義者也未曾放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攻擊,其中歪曲改革開放為改旗易幟者有之,渲染改革開放造成貧富差距、貪污腐敗等問題者有之,污蔑改革開放抛棄底層民衆者有之……不難發現,這些背離中國改革事實與偉大成就的論調旨在誘導民衆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終得出隻有走西式現代化道路才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唯一正确選擇的結論。然而,無數事實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被實踐證明的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人民意願、适應時代發展之路。正如習近平所說:“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9]184故而,要時刻警惕曆史虛無主義妄圖誘使中國改旗易幟的政治企圖,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引領中華民族複興偉業的康莊大道。
三、曆史虛無主義的危害論批判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多次以蘇聯解體、蘇共垮台為例告誡全黨要高度警惕和防範曆史虛無主義。他指出:“蘇聯為什麼解體?蘇共為什麼垮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曆史、蘇共曆史,否定列甯,否定斯大林,搞曆史虛無主義……。最後,蘇聯共産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10]113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切認識到曆史虛無主義的現實危害,并且在激烈的意識形态鬥争中自覺做到防患于未然。
曆史虛無主義肢解着曆史認知。所謂曆史認知,就是主體基于特定的曆史事實或信息而形成的曆史觀點與曆史思想。曆史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确性,以及主體對曆史事實的掌握程度和判斷能力,直接決定着主體能否形成正确的曆史認知。但問題是,由于多數民衆并不直接參與曆史研究,其在評說曆史時主要依賴于外部信息而非内部結論,因而容易産生錯誤的曆史認知。曆史虛無主義正是抓住這一認知局限,或釋放虛假的曆史信息擾亂視聽,或肆意傳播黨史、國史的曲折失誤等片面信息以偏概全,或編造領袖人物不為人知的“陰暗面”亂帶節奏。民衆一旦長期被這些虛假曆史信息包圍,勢必會降低甚至喪失最基本的判斷能力,形成錯誤的曆史認知。更為嚴重的是,錯誤的曆史認知會嚴重幹擾中華民族集體曆史記憶的構築與曆史自覺自信的建立,使民衆喪失戰勝艱難險阻的志氣與勇氣。另外,錯誤的曆史認知還會阻礙人們對曆史規律的掌握與運用而逐漸喪失曆史主動、陷入曆史被動。為此,要時刻保持曆史清醒,以正确的曆史認知觀察、分析曆史現象。習近平指出:“曆史是一面鏡子,從曆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曆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3]351面對曆史虛無主義肢解曆史認知的危害,我們應優化曆史信息接收渠道、提高曆史信息鑒别能力,以此幫助民衆形成科學正确的曆史認知,從而更好地從曆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曆史虛無主義瓦解着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接續奮鬥的精神動因,亦是推動黨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進行社會主義偉大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思想動因。然而,曆史虛無主義者秉持個人主義價值觀,任意塗改愛國主義事迹,惡意散布民族落後言論,肆意渲染民族失敗情緒,以此制造民族自卑心理,消解民族凝聚力。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某些曆史虛無主義者在文學作品中刻意忽視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智慧與貢獻,着力刻畫人民群衆的愚昧、無知、麻木的一面,将中華民族的曆史描繪成冷漠、殘酷、壓抑的曆史,誘導人們從内心深處否定自己的民族,從而離間中華民族的團結力與向心力。另外,有些曆史虛無主義者颠倒忠佞、混淆是非,将慈禧、李鴻章等人标榜為“審時度勢”的“愛國者”,将民族英雄林則徐污蔑為“不識時務”的“野蠻人”。還有些曆史虛無主義者質疑集體主義價值觀,不相信英雄人物能為國家和人民獻出寶貴的生命,甚至以生理極限為由解構董存瑞、黃繼光等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這樣做不僅會模糊愛國主義的界限,削弱人民群衆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且也會誘導青少年滋生出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
曆史虛無主義消解着文化自信。曆史虛無主義者通常以“愚昧”“奴性”“封建”等标簽矮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革命破壞論”“英雄無功論”“領袖無能論”等論調醜化革命文化;以“去思想化”“去主流化”“去集體化”等訴求颠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毫無疑問,文化自信的缺失會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産生不容小觑的影響。其一,使中華民族喪失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曆經艱難困苦而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中國人民始終保持強大的民族自信和堅韌的民族品格。曆史虛無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挑唆、抹黑,不僅會導緻民衆的文化自卑心理,而且會使一些人喪失國家意識、集體觀念。長此以往,中華民族必将失去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挑戰所需的精神力量。其二,削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文化基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着強有力的支撐。所以說,曆史虛無主義所推崇的“以洋為尊”“以西為美”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導向在消解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削弱了民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與制度的認同。其三,威脅中國文化安全。曆史虛無主義罷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貶低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弱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品質,必然會威脅我國文化安全、阻礙我國文化強國建設進程。
四、曆史虛無主義的過程論批判
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兩種價值觀”長期并存且較量的現實情形下,我國意識形态領域始終面臨着這樣一種景狀,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在意識形态方面的誰勝誰負的鬥争,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11]231。當前,面對曆史虛無主義的圍攻诘難,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與之鬥争的長期性,杜絕那種因形勢嚴峻而消極悲觀或因盲目樂觀而急躁冒進的不良傾向。
我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體制短期内不會改變決定了同曆史虛無主義作鬥争是一個長期過程。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2]591曆史虛無主義作為觀念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歸根結底是由與其相對應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具體而言,曆史虛無主義是資産階級自由化思潮在曆史領域的特殊表現形态,私有制是其賴以産生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也就是說,當前我國國民經濟中存在的私有制經濟成分,在某種程度上助推着曆史虛無主義、憲政民主論、普世價值觀等錯誤思潮的蔓延。當前,我國除了公有制經濟外,還有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多種經濟成分。據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年鑒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國有控股企業資産總額占全國企業資産總額的56.3%。從中可以看出,非國有控股的企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更勿說國有控股企業中也存在非公有制的經濟成分。這就表明,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我國目前生産力發展狀況決定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體制短期内不會改變。這也就意味着包括曆史虛無主義在内的多種社會思潮短期内很難被消除。
社會民衆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深化改革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心理傾向為曆史虛無主義長期存在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民衆缺乏文化自信的社會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曆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由于近代以來西方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和文化殖民,少數民衆至今仍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曆史虛無主義散布的“民族劣等論”“文化落後論”“西方先進論”等論調恰好喚醒了少數人的苦難記憶,由此也增強了部分民衆的文化自卑感,緻使其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甚至直接蛻化成曆史虛無主義者。這種文化自卑的社會心理不清除,把西方文明奉為圭臬的曆史虛無主義也就不會退出曆史舞台。另一方面,擔憂改革的社會心理也對曆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改革開放造就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客觀上也衍生出諸如環境污染、貧富分化、貪污腐敗等社會問題。面對這些社會問題,部分民衆開始對倡導絕對公平的改革開放前曆史時期充滿懷念,而對市場化改革所隐藏的不确定性與所面臨的風險挑戰充滿恐懼。這種懷舊情緒與改革恐懼在曆史虛無主義的煽動與蠱惑下被放大,并且以極端的方式表達出來,最終走向否定改革開放、否定黨的領導的歧途。不過,無論是消除文化自卑心理、增強民衆的文化自信,還是打消改革顧慮、提高民衆的政治認同,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這就決定我們要做好較長時間同曆史虛無主義作鬥争的心理準備。
國内外敵對勢力意識形态持續滲透的态勢進一步加劇了同曆史虛無主義鬥争的複雜性。一方面,“東升西降”的國際關系格局變化決定了國内外敵對勢力隻會加強而不會削弱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态滲透的力度。回顧曆史便知,冷戰時期西方國家就不遺餘力地利用曆史虛無主義搞垮蘇聯。蘇東劇變後,西方敵對勢力加快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的步伐,并且将目光重點鎖定于中國。所以,在“西強東弱”的國際力量對比逐步發生扭轉、“東升西落”趨勢愈發明顯的情況下,西方國家自然不會放松對中國的意識形态“圍剿”。為阻礙中國崛起,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曆史虛無主義對中國實施意識形态滲透的力度可謂是有增無減,他們将傳播主體延伸到大型商業傳媒集團、非政府組織、宗教人士、教育機構,将滲透對象延展到全體中國公民,将滲透方式拓展至經濟活動、社會生活、文娛産品等領域。另一方面,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共存,決定了國内外敵對勢力短期内不會改變利用曆史虛無主義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雖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走向,但共産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即是說,隻要資本主義沒有徹底滅亡、共産主義沒有完全實現,那麼,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态領域的角逐就不會停止。所以,我們要特别警惕國内外敵對勢力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曆史做文章,阻止其借助曆史虛無主義搞亂人心、颠覆社會主義政權。
五、曆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批判
恩格斯指出:“簡單地宣布一種哲學是錯誤的,還制服不了這種哲學。”[13]276故而,要徹底“制服”曆史虛無主義這一錯誤政治思潮,除了價值層面的理論動員外,還應注重方法層面的實踐運用。現時期,在同曆史虛無主義作鬥争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自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永葆科學嚴謹的治史态度,從而有效構築反對和抵制曆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體系。
堅持唯物史觀以抽離曆史虛無主義唯心史觀的理論根基。習近平強調:“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産黨人認識把握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曆史觀錯誤,不僅達不到學習教育的目的,反倒會南轅北轍、走入誤區。”[14]24然而,曆史虛無主義者把唯心史觀視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無限放大曆史主體的能動作用,藐視曆史事實、無視曆史規律,甚至否定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要徹底批判曆史虛無主義,就要從哲學基礎出發,以唯物史觀起底其唯心史觀的理論根基。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現在,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曆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一種唯物主義的曆史觀被提出來了”[15]388。與唯心主義的曆史觀不同,唯物主義的曆史觀認為,物質生産力的發展導緻生産關系的變革與上層建築的變化,從而推動着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形态向高級形态的演進。縱觀人類社會發展,人民群衆既是曆史的“劇中人”,又是曆史的“劇作者”。掌握了唯物史觀的這一基本原理,我們就能夠以曆史決定論駁斥曆史虛無主義的主觀決定論;以曆史規律論駁斥曆史虛無主義的曆史相對論;以社會形态論駁斥曆史虛無主義的意識形态終結論;以人民群衆立場駁斥曆史虛無主義的個人主義立場;以具體的現實的人的觀點駁斥曆史虛無主義的抽象人性論,從而揭示出曆史虛無主義理論基礎的依附性。
自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以揭開曆史虛無主義的真實面目。要弄清楚曆史虛無主義如何虛無曆史的種種亂象,“就必須牢牢把握住社會劃分為階級的事實,階級統治形式改變的事實,把它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并用這個觀點去分析一切社會問題,即經濟、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問題。”[16]67階級分析方法是人們科學把握階級社會運動脈搏、準确洞察階級社會曆史現象的一把鎖鑰。對階級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且帶有主觀印記的曆史認知和曆史研究來說,同樣也離不開階級分析方法。要知道,“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17]283隻有通過階級分析,才能夠認識到曆史人物、曆史事件、曆史現象彼此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出曆史的真實面貌。就與曆史虛無主義作鬥争而言,首先要辨識出曆史虛無主義的資産階級立場,在透過各種虛無言論的表象後認清其隻為少數人謀利益的剝削實質。比如,曆史虛無主義者之所以否定革命、宣揚改良,是因為他們知道,承認階級鬥争無異于是在許可勞動人民團結起來反抗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壓迫,而這對于穩固與維持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來說無疑是緻命的一擊。如果從其具體觀點主張來看,曆史虛無主義企圖推翻中國共産黨領導、颠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訴求,嚴重違背了“四項基本原則”。所以,要堅持用階級分析方法識别、批判曆史虛無主義理論上的荒謬性和實踐上的危害性,從而站在人民群衆的立場上同曆史虛無主義劃清界限。
永葆科學嚴謹的治史态度以戳穿曆史虛無主義的謊言謬論。曆史虛無主義虛無曆史的手法,無外乎就是在史料搜集整理、史實分析論證這兩個關鍵環節上捏造曆史事實、虛構曆史細節、割裂曆史聯系。現實中,曆史虛無主義者往往帶着一種實用主義或功利色彩搜集整理、分析論證史料,根據有用與否對之“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最終得出違背曆史事實的結論。正如恩格斯所批判的那樣,“資産階級把一切都變成商品,對曆史學也是如此。資産階級的本性,它生存的條件,就是要僞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僞造曆史。僞造得最符合資産階級利益的曆史著作,所獲得的報酬也最多。”[18]573不難看出,曆史虛無主義者是以輕佻随意的态度對待曆史的。對此,一方面,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史料搜集環節反複審查、仔細核實,确保曆史材料準确可靠;在材料整理環節充分考證、細緻分析,找出曆史人物、曆史事件之間的内在關聯,努力使得出的曆史結論更加符合曆史事實。另一方面,還應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在研究曆史的過程中既要辯證處理好曆史主流、主線與曆史支流、支線的關系,不能以曆史支流、支線代替曆史主流、主線,也要辯證分析曆史細節與曆史整體的關系,用客觀全面的、具體曆史的、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待曆史,又要正确對待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偉大成就與曲折失誤,決不能因個别曲折失誤否定已有成就。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6774澳门永利)
來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