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主義學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中的發展與創新
嚴書翰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下簡稱“馬工程”)實施20年之際,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馬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堅持守正創新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宣傳的任務要求,提出了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殷切希望,為新時代工程的實施提供了重要遵循”。“曆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回顧和總結科學社會主義學科(以下簡稱“科社學科”)在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發展和創新,能夠形成很多深刻認識和重要結論。
一、科學社會主義是重要的傳統學科
馬克思本人并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劃分為三個部分。1876年5月—1878年6月,恩格斯對自命為社會主義信徒的柏林大學講師歐根·杜林全面攻擊馬克思主義的行徑進行了嚴厲批判,在論戰過程中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編、政治經濟學編和科學社會主義編的全面論述。1913年3月,列甯在紀念馬克思逝世30周年的文章中,明确把馬克思主義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習近平指出:“恩格斯撰寫《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論著,系統闡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論證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内在統一性,以深刻的學理捍衛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以完備的體系避免和修正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片段化、庸俗化。”
科社學科在蘇聯較早建立起來,蘇聯理論界也将科學社會主義稱為科學共産主義,出版了較為權威的科社教材。比較中蘇兩國科社教材,可以看出,二者在論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方面有很多相同之處,但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卻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國的科社教材注重聯系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這與中國共産黨人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鮮明風格緊密相聯。1959年12月—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的科學社會主義部分所研究的,是階級鬥争學說、國家論、黨論、戰略策略,等等。”中國理論界把毛澤東的這個概括稱為“科社四論”。
應該說,在中國真正把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門學科來看待并加以建設和推進,是從1977年中共中央決定恢複中共中央黨校後開始的。197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恢複中共中央黨校,華國鋒任校長,胡耀邦任副校長并主持日常工作。同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正式印發。該決定指出:黨中央認為,各級黨校最重要的課程,就是要有計劃地閱讀馬列著作和毛澤東著作。學習的方法,就是“運用這些原理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深刻批判‘四人幫’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運用這些原理來分析自己工作中有關路線、方針、政策上的重大問題;還要運用這些原理來解剖自己的思想,提高覺悟,改造世界觀”。
1977年9月,胡耀邦在《關于教學問題的幾點意見》中指出:以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為根據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門課的教學對于撥亂反正有重要意義。他指出:“我們從三門課學通一些問題,本身就是從思想上、理論上、路線上講清楚了錯誤路線。”這一時期中共中央黨校正式設立七個教研單位: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黨建、文史六個教研室和理論研究室。
1979年,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黨校于當年12月25日至1980年1月17日,聯合召開第一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與會代表在交流中一緻認為,科學社會主義這門課,不是可開可不開,而是非開不可。當前,學習這門課更加重要:一是這門課同實際聯系很緊密,目前的現實問題中,科社問題最多;二是林彪、“四人幫”搞亂了許多理論是非,科社是“重災戶”,所以,學習這門課是撥亂反正的需要;三是總結建國30年的經驗教訓需要學習科社。與會代表提出,我們搞了30年社會主義,可是到底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搞的是不是科學社會主義?對于這些問題,很多人還存在不少模糊認識。可以這麼說,中國學界的科社學科建設是在這個時期拉開帷幕的。這個時期,有三件事情對于科社學科建設至關重要。
一是胡喬木的講話和重要文章。1981年5月19日,胡喬木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作《關于〈曆史決議〉的幾點說明》。他指出,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全黨多年來的一貫主張,是一個根本的客觀事實,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發展,黨内在這樣重大的原則問題上不能搞“百家争鳴”,以免動搖黨心軍心民心。胡喬木的這個講話多處論及科學社會主義。1982年9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胡喬木的《關于共産主義思想的實踐》一文指出:“共産主義是指什麼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将來要實現的一種社會制度,一方面是指關于為什麼要和怎樣才能實現這種社會制度的思想……”此文既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内涵,又指出了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極端重要性。
二是黨的十二大對黨章的修改。黨的十二大黨章在總綱中提出:“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曆史的進程,特别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正确的。”黨的十二大對黨章所作的修改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為理論指導的。1982年9月13日,胡喬木就黨章修改問題答新華社記者問時指出:“新黨章的總綱,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對世界曆史的發展進程和我國當前所處的曆史階段,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必将在全世界逐步取得勝利的前景,作了扼要的論述。”
三是習仲勳在中共中央黨校公布即将召開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1984年9月25日,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行的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仲勳代表中共中央書記處講話,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即将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拟定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的重要文件,即後來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精神和亮點。他指出:“這個文件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密切聯系我國實際,既正确地總結了曆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又科學地解答了實際工作産生的新問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簡要回顧這段曆史可以看出,科學社會主義已經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定的理論基礎,科社學科正是由此得到恢複并開始發展起來的。
這一時期,中國高校的科社學科也得到恢複和發展。1978年6月,中共中央批準教育部在武漢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學工作座談會。座談會期間,召開了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工作座談會,後者着重讨論了教材建設問題。1978年10月,在《教育部關于讨論和試行〈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的通知》中,明确規定政治理論課在理工農醫各科和外語專業中應占總學時的10%左右,文科一般應占20%左右。1979年7月,教育部組織編寫出版了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四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并印發各高校試用。1980年7月,教育部印發《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該文件明确規定,馬列主義課在高等學校各類專業中都是必修課程,不能選修或免修;文科專業加開《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或《科學社會主義》,每門課各為1學年,全學年實際教學時長一般不少于105個學時;等等。1980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出通知,恢複黨對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領導,要求各省區市黨委宣傳部,協助中共中央宣傳部切實領導好各地學校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課的教學工作。1981年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并讨論了教育部、北京市對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彙報,明确提出中共中央書記處要直接抓高等學校政治課教材。
這一時期,中國部分高校建立起依托于科社學科的教研機構:科社系、科社教研部(室)或研究所等。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先後成立科社系并開始招生。教育部1981年開始設立科社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1985年開始設立科社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科社和國際共運合并為一個學科,作為政治學的二級學科。
從社會科學院系統看,早在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就成立了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下設四個研究室,其中就包括社會主義研究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是中國第一個成立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的省級社會科學院。
這一時期,中國還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科社教材,主要包括:範若愚、江流主編的《科學社會主義概論—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年),趙曜主編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講話》(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高原主編的《科學社會主義》(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趙明義主編的《科學社會主義》(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高放等主編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等等。
2004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提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方針、目标等,提出實施馬工程,包括加強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管理體制改革等多項系統工作。
二、20年來科學社會主義學科取得重大成果
從2004年開始,中共中央領導并實施馬工程,科社學科建設趕上了發展的大好機遇,20年來取得了重大成果。
實施馬工程給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馬工程明确指出要加強科社學科建設。《意見》指出,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建設。科社學科屬于重要的傳統學科,在加強建設之列。二是馬工程把科社學科教材建設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2004年,李長春在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上明确了實施馬工程十年内主要應做好的六項重要工作,其中第四項是“編寫充分體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基礎理論教材”。三是學科建設基礎在人。《意見》提出:“要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造就一批理論功底紮實、勇于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強、政治和業務素質良好、銳意進取的青年理論骨幹。”這也是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目标與動力。四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把實施馬工程的主要工作分解為18項任務。其中,編寫科社學科教材任務,依托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組織協調全國科社界專家來共同完成。
2005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下發《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把作為立黨立國、興黨興國根本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增設為一級學科。這是中國學科建設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以下簡稱“馬理學科”)下設六個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經過中國理論界各學科專家共同努力,到2011年,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基礎理論教材和政治學等六門重點學科教材的編寫任務基本完成,并先後出版。2011年1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通訊,詳細介紹了馬工程第一批重點教材的編寫和出版情況、内容梗概及其重要意義。
作為馬工程重點教材的《科學社會主義概論》(以下簡稱“《概論》”)于2011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與以往科社學科教材相比,《概論》在理論闡述和謀篇布局等方面有鮮明的優點和亮點:一是史論結合,二是以中國問題為中心,三是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融于一體,四是側重于解疑釋惑。《概論》的出版是馬工程實施的一項重要成果,是中國科社學科建設和高校教材建設取得階段性成就的重要标志。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專家對這本教材進行修訂,并出版了第二版。新版《概論》的突出特點是把黨的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材之中。新版《概論》新辟了第八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全方位、多維度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作了闡釋,是一部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針對性的理論著作,凸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科社學科教材中的嶄新内容,又是推動科社學科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的重要地位。
此外,作為馬工程重點教材的《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也由人民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5月聯合出版,且被翻譯成俄文在俄羅斯發行。
2005年,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下設五個研究部,其中就包括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研究部,這是目前中國學界唯一以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命名的研究部;還設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室(隸屬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部),且一直存續至今。此外,一些省級社會科學院也先後成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這一時期,全國黨校系統的科社學科建設也取得了明顯發展。1990年,中共中央黨校在原來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後者是中國科社學科的主陣地。全國省級黨校普遍建立起了依托科社學科的教研機構。
這一時期教育部高度重視科社學科建設。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教育部先後“組織編寫了81種教育部‘馬工程’教材,涵蓋經濟學、法學、新聞學等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專業的系列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教育部還發出通知,要求高校必須統一使用馬工程編寫的教材,并以此作為今後高校學科檢查和評估的重要依據。教育部非常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學,嚴格規定了思政課教師與在校學生的比例、思政課的課程和課時設置等,提出要使思政課成為影響學生一生的精彩課程。高校思政課教師積極鑽研、同心協力,在使充分反映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思政教材進課堂、進當代大學生頭腦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徹底改變了高校思政課一度出現的學生“擡頭率”不高、注意力分散,以及個别教師講課準備不足和授課不嚴謹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有了重大發展,與此相應的是,科社學科建設取得了顯著發展。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最重要的标志是創立了習近平科學社會主義觀,這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成果;其二,形成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這一光輝的科學社會主義文獻;其三,黨的二十大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可以這麼說,新時代我們迎來了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最佳時機。這麼說的依據是新時代科社學科建設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從著作和教材上看,無論質還是量都有了顯著提升。“工程持續推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問答,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等學習綱要、學習問答,不斷推進學理化闡釋;每年推出‘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通俗讀物,為學習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重要參考。”這一時期,科社學科學位點建設也有了新發展:有科社學科博士點的單位增加到了15個,有科社學科碩士點的單位增加到了62個(其中,高校系統49個,黨校系統10個,社科院系統3個)。
新時代以來,科社學科建設還趕上了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例如,2016年是空想社會主義開篇之作《烏托邦》發表500周年,2017年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2018年是《共産黨宣言》發表170周年,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和列甯誕辰150周年,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2018年5月4日,中國共産黨人以最高規格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習近平在紀念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在上述重要時間節點裡,或是有關部門組織舉行紀念活動,或是學術團體組織理論研讨活動,這些既是新時代科社學科建設的亮點,又是推動科社學科建設的重要動力。
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重要内容。馬工程實施以來,中國培養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骨幹人才。馬工程實施初期,圍繞确定的任務,組建了24個主要課題組與基地課題組,确定了課題組首席專家和主要成員,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這些均是老中青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骨幹隊伍。馬工程實施的第一個十年,“直接參與這一工程的專家共有3000多人,間接參加的學者人數高達數萬人”。馬工程還采取了—項培養馬克思主義骨幹人才的重要舉措: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黨校和教育部等多部委聯合舉辦,每年在中共中央黨校培訓600名左右哲學社會科學骨幹人才。到2019年,這項工作已累計培訓3000多人。中共中央宣傳部要求各省(市)也要參照中央做法,制定本省(市)哲學社會科學骨幹人才的培訓計劃,通過分層培訓,五年内把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骨幹人才全部輪訓一遍。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人才計劃過程中,一大批學者入選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計劃。
黨的十八大後,培養後備人才的舉措進一步加強。例如,将馬理學科列入“國家關鍵領域戰略人才儲備招生計劃”,組織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等,不斷提升文科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據最新數據顯示,馬工程實施20年來,“全國馬院從不足10家發展到如今超過2000家,700多項重點課題有力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數以萬計的專家學者投身其中”。
三、新時代科學社會主義學科的發展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内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回答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這一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中國煥發新的蓬勃生機的有力佐證,是新時代科社學科發展創新的生動體現。
(一)創立了習近平科學社會主義觀
2014年6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決定繼續推進馬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新時代高度,對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作了大量重要論述。從篇幅上看,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論述是最多的,這引起了國内科社界的強烈反響。科社界理論工作者經過熱烈讨論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習近平科學社會主義觀已經形成,這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主要依據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運用大曆史觀闡析了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發展,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一重大課題。習近平指出:“曆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重視曆史、研究曆史、借鑒曆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曆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1·5講話’”),第一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放在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史中加以考察。他把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發展曆程劃分為六個時間段:空想社會主義的産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甯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中國共産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史六個時間段中的一個完整階段加以全面論述,這對人們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從而正确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具有重要指導性意義。
搞清楚世界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及其演進,搞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發展,就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産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是怎樣經過反複比較和總結,曆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就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産黨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就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産黨是怎樣曆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理解這些重大問題,能夠有力駁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成是“資本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等錯誤觀點。“1·5”講話作出了鮮明的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會主義。”
其二,強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沒有過時,号召全黨要努力學習和實踐科學社會主義。習近平強調:“事實一再告訴我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規律,對未來社會發展作出了科學預見。《共産黨宣言》指出:“資産階級的滅亡和無産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就是“兩個必然”,它說的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總趨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态,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産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産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習近平認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原理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資本主義至今沒有完全消亡,為什麼社會主義還會出現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那樣的曲折,為什麼馬克思主義預見的共産主義還需要經過很長的曆史發展才能實現。學懂了這一認識和研究社會曆史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就能堅定理想的主心骨、築牢信念的壓艙石,保持強大的戰略定力”。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号召全黨要從九個方面努力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其三,深刻論述和全面概括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核心内容的根本點,後人對它的認知也是随着時代進步和實踐變化而發展的,這完全符合唯物辯證法。
習近平站在新時代曆史高度,結合100多年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和實踐,概括了五條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一是在生産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産,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産的根本目的;二是對社會生産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調節,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産品的按勞分配原則;三是合乎規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無産階級革命是無産階級進行鬥争的最高形式,必須由無産階級政黨領導,以建立無産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五是通過無産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高度發展最終實現向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産主義社會的過渡。
其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1·5”講話據史立論、論從史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歸根到底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結果。習近平強調了這個極為重要的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适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
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适應時代要求,在不斷探索和總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即習近平科學社會主義觀。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指導思想,是新時代推動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根本遵循。
(二)在回答時代課題中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全面審視國内國際新形勢,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的三大課題: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也極大地推進了科社學科的發展。
中國共産黨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提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出新時代強軍目标和戰略,提出維護和落實中央對香港、澳門的全面管治權,提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态,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提出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方針、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等等。上述15個“提出”,是從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實際出發,經過審時度勢、科學判斷、充分發揮全黨集體智慧提出來的,是對三大時代課題的深刻回答,是推動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動體現,有力促進了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
(三)形成了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這一光輝的科學社會主義文獻
中國共産黨100多年來的曆史就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并取得舉世公認偉大成就的曆史。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把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概括為“十個堅持”,可以說,這“十個堅持”是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的核心内容。這“十個堅持”和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概括的“九個必須”,是一脈相承、相得益彰的。這“十個堅持”是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發展規律和寶貴經驗。唯物辯證法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要随着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和豐富。科學社會主義從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研究無産階級解放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學說,發展到今天,成為“研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是一篇光輝的科學社會主義文獻。
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是一篇光輝的科學社會主義文獻,還體現在貫穿該決議始終的四條基本線索上:一是注重分析、研究和總結中國共産黨在百年奮鬥曆程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二是注重分析和總結中國共産黨在百年奮鬥曆程中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的研究與把握;三是注重分析和總結中國共産黨在百年奮鬥曆程中對戰略策略的研究和把握;四是注重分析和總結中國共産黨在百年奮鬥曆程中對自我革命的研究和把握。可以說,這四個“注重分析”都是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來分析、總結100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發展規律和寶貴經驗的。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成果,有力推進了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習近平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意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四)黨的二十大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份足以載入史冊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從科社學科的視角來看,黨的二十大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這個重要論斷實際上已經指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二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全面論述新時代以來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和實現的曆史性變革後,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新時代以來的十餘年,是科學社會主義不斷發展和創新的十餘年,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對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曆史自信和理論自覺。三是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吸收了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态。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要概括為“十個思想”和“四觀”,并指出它們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黨的二十大的這些理論創新,已經并将進一步推動新時代科社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四、結語
回顧和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科社學科的恢複、發展和創新的曆程,能給予我們很多深刻啟示、促使我們得出很多重要結論。限于篇幅,本文僅談兩點最重要的結論。
一是要充分認識加強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曆史,可以清晰看出:科社學科的恢複、發展和創新,始終與黨的正确思想路線的确立、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以及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相互伴随、相得益彰。科社學科伴随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确立得到恢複并開始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尤其是實施馬工程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實現了一系列發展與創新。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就在于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用以指導實踐。”我們必須認識到,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在内的馬克思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思想或理論像科學社會主義那樣對人類産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共産黨宣言》發表到今天,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科學社會主義始終占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随着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發揮了如此巨大作用,根本在于中國共産黨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有力地推進了科社學科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實施馬工程以來科社學科的恢複、發展和創新,有力佐證了這一點。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莊嚴曆史責任。新時代新征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科社學科建設一定會迎來又一次大繁榮。
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對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領導。2016年5月,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成為指導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綱領性文獻。習近平在此次講話中提出了要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這個根本問題。他指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保證。”這一重要論述也是中國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根本遵循。
需要指出的是,習近平關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領導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對此我們要深刻把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作了大量深刻的論述。他強調:“一定要認清,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什麼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決定了要加強和改善黨對包括科社學科在内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業、教育事業、思想政治工作等的堅強領導。
在中國,高校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辦好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黨委要保證高校正确辦學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用“九個堅持”概括了中國共産黨對中國教育事業的規律性認識,其中的第一個“堅持”就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2019年3月,他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各級黨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抓住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2024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這些重要論述是對加強和改善黨對包括科社學科在内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領導的深刻诠釋。
必須旗幟鮮明地加強和改善黨對科社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領導,還因為科社學科建設還存在不适應當前形勢和任務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自身存在短闆等問題。例如,存在與迅速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不平衡的狀況,存在與國際共運史學科不能相互促進、齊頭并進的問題,存在有的領導的學科建設意識不強、本領不高的問題,存在科社與國際共運學科的平台與實際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不相适應的問題,等等。雖然有些問題長期存在,但是隻要我們始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科社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領導這個根本原則,這些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
(作者:嚴書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