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内在邏輯
韓喜平王思然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有着更具有思想傳統力和理論說服力的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從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内在邏輯和世界社會科學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的。這既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又有迫切的實踐需求,更有深刻的理論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的曆史邏輯
科學理論的引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認識根源,“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産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由此,“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曆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照亮了人類社會發展光明的未來之路,照亮了中國人民謀幸福之路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路。
回望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史,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曆史邏輯。近代以來帝國主義憑借發展優勢,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屈的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停止過探尋國家獨立、民族複興的道路,但苦于沒有先進的理論指導,一直沒有成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苦于尋找救國理論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伴随着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從早期先進的知識分子再到工農大衆,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和武裝下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獲得了“當驚世界殊”的偉大成就,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馬克思主義不僅為世界曆史發展指明了道路,也在中國的實踐中徹底地改變了中國。同時,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地總結經驗,為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無論是革命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經曆的一系列艱辛探索而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确革命道路,還是新中國成立後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确立社會主義制度,提出了“一化三改”總路線,明确了“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标,完成了工業化基礎性建設,為中國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經驗準備,無不體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湧現出的新理論和新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共産黨人解放思想、撥亂反正,逐步擺脫“兩個凡是”和“以階級鬥争為綱”的束縛,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進程中破除教條式理解,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确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明确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進程中,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不同時期和曆史階段産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相結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既遵循現代化發展規律,又具備世界現代化道路普遍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脫貧攻堅戰如期打赢,小康社會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獲得感顯著增強,正朝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不斷邁進。
中國共産黨的成功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百年來,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完成近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不可能完成的工業化曆程,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了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驚天動地的偉大變革。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共産黨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和信念感,不斷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在百年奮鬥中形成了以人民至上為取向、以問題導向為基礎、以鬥争精神為突破的寶貴經驗和精神品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曆程就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展現,直至今日依然具有生機與活力,并将在未來不斷發展,成為影響乃至決定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發展方向的理論指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别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标志”,理論是實踐的總結,現實是曆史的印證。中國共産黨是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帶領中國人民鑄就百年輝煌的,今天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自然應構築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引領的曆史邏輯之上。
二、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的實踐邏輯
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邁入現代化強國新征程,而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成就需要總結,發展問題需要破解。從理論上闡釋中國之路、中國之治,從思想上深化認識世界變革、時代變革,要求構建馬克思主義引領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
人類要正确認識社會,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能夠正确總結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體系。由此,哲學社會科學對于人類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而且社會越進步,社會科學的作用越凸顯,習俗、文化、規則、制度、理論等軟實力作用越強大,影響自身發展和對世界感召力的因素越突出。新時代賦予新使命,當代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構成範疇,其發展一方面依賴于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另一方面對于曆史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系統工程,“當代中國正經曆着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在這個偉大創新的時代,必然也會面對很多新問題,出現很多新矛盾,需要新的理論去破解,需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需要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全國各族人民迎來了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強起來的時代必然要求強起來的哲學社會科學,現代化強國既要表現在生産力水平提高、科技進步、國防軍事強大等硬實力,也表現在制度先進、社會和諧、文化繁榮、話語權強大的軟實力。強起來的哲學社會科學是強起來社會的标志,強起來的社會必然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的自主和話語權的強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自然需要強調社會曆史責任、家國情懷的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引領下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的發展,讓世界了解“學術的中國”“理論的中國”。
構建馬克思主義引領的哲學社會科學不僅是中國所需,而且也是時代所需、世界所需。近代以來,自由主義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思想内核,并成為占據理論主導地位的思想前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解釋和引領西方世界發展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而且這一理論體系确實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形成了西方世界先進格局。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往往是思想大變革的時代,世界的大變局。從16世紀以來,伴随資本主義世界迅速發展構建起來的以自由主義為引領的哲學社會科學遇到了困惑,把追求财富增加作為目标導向,在解釋世界問題、破解世界難題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急需新的思想去解決。以自由主義為引領的基本理論與世界現實的發展出現了偏差,原有的自由主義的基本範疇和基本假定無法解釋這個變革的世界,以自由放任為核心,賦予市場以最高的思維,主張為一切經濟松綁,實現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反對政府幹預、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為基本遵循的西方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在解釋世界和引領發展的進程中遇到了困境。況且,當今社會發展出現的問題是作為整體而存在的綜合性問題,如經濟發展問題涉及政治、意識形态、國家安全、生态保護、氣候變化等一系列綜合性問題,不是追求西學範式、定量科學化以及分工原子化和精細化的任何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從根本上看,是以自由主義為思想内核的理論無法克服的自身缺陷。在當今世界的大發展大變革中更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在将本民族、本國家的問題研究透徹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成果和文化形态,通過将自己民族文明的成就貢獻于世界文明進展,推進經濟政治社會全面發展。“東升西降”的世界發展态勢,證明要深刻把握所處時代的本質和階段性特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提煉出有學理的新理論,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邏輯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世界曆史的卷軸上,無論是城邦繁榮滋養的古希臘、古羅馬,還是封建時代帶有深厚人文傳統的唐宋盛世,或是近代以來興起的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乃至當今時代的美國,這些國家交替成為世界強國,強大經濟實力背後有着強大的社會科學、強大的話語權作為理論基礎和支撐。構建以馬克思主義引領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有着深刻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是其最基本的品格。馬克思主義發現的“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是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最深層的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創立的“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最根本的核心理念,馬克思主義“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是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最基本的實踐過程,馬克思主義具有“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品質”是堅持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理論源泉。中國共産黨作為“無産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百年來面對不同的曆史任務,始終高度保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始終以唯物辯證法為根本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強調經濟基礎在各種社會要素中的關鍵地位,構建了一套以生産力-生産關系-上層建築為框架的闡述方式。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理論邏輯,奠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世界上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去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哲學社會科學是在解釋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産生和發展的,而解釋和推動社會發展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引領。研究社會發展問題、分析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推動社會發展的對策方案并能夠通過思想上認識的提升指導實踐上的進步,這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是堅持問題導向,是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問題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在深刻揭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認識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也是在不斷發展中深化對于社會主義認識。“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曆史時代。”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内在要求,也為我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框架和指引,是通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解決社會發展中複雜問題的重要方法。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立足于實踐解決人類發展問題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其最根本的特點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方法上的整體性特征決定了其在解決社會發展問題上的優勢。新問題綜合性呈現出的傳導性、鍊條性、複雜性和整體性特征,具有不同于西方理論範式和學科發展的中國生成邏輯。立足當今中國發展的實際,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推動社會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作用。思想認識直接影響行動方向,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需要新的思想去引領,就需要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性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優勢,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理論指南和思想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為我們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根本性遵循。
四、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的具體舉措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然是由馬克思主義引領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明确指出:“要切實發揮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引領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印發《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後稱《行動計劃》)也明确要求,“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全領域和發展全過程”。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向縱深推進,政治學、法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與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等重要領域相結合,共同構築了一座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當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切實發揮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引領作用,還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做強做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
與其他國家文科體系相比,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大的标志與優勢就是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2005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到2021年底,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已由2016年的39個增至10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由129個增至279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發揮馬克思主義引領作用,在以自身優先發展、優勢發展、優質發展帶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曆史經驗,站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思考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我們必須“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一方面,要在堅定理論自信的同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包括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培養專業人才、開展科學研究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等多項内容,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由此,既要“頂天”,做好頂層設計,貫徹落實黨中央以及中宣部、教育部等上級部門的制度改革和工作部署;也要“落地”,抓好細化落實,與各級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和高校協同合作,推進學科建設的内涵式發展。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世界所提出的一些重大基本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角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建立面向實踐、引導解決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基礎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科學研究機制,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影響力和對現實問題解答的話語權,為黨的創新理論提供學理支撐、學術支撐、學科支撐。改變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某些領域被削弱化、邊緣化、空泛化的狀況,改變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局面,改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聲音比較小、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讓馬克思主義引領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世界發展和人 (二)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哲學社會科學
哲學社會科學是有立場的,也是有根本方法的。所謂理論引領就是要以此種理論的價值立場、基本假定、理論原則為基礎進行邏輯演繹和理論構建,進而形成能夠體現其核心要求的系統性、體系化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實踐證明,曆史不僅是浮世現象的記錄與複刻,更是帶有社會發展規律與人文結構的沉澱。每個時代都會産生新問題,這需要一種學說作為主流的、基本的,用其基本的立場觀點方法影響其他學科,因此我們每一代人都要重寫新曆史、探求新答案。因此,構建馬克思主義引領的哲學社會科學。第一,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性和方法論作用,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其他學科建設,在客觀科學解釋中國社會問題與破解世界難題中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思想前提和基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第二,在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保持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開展全面革新。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不能成為無根之木和無源之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科學的基本支撐與精神命脈。當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作用,絕不是簡單地複古和複制,要充分挖掘、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深厚的文化根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理化解釋、學術化闡發,用現代性、科學性的表達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相契合。
(三)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融合的新文科發展
學科形成與分化是近代以來适應專業化的需求而形成的,而現代社會出現的問題越來越綜合,要求用學科的綜合與交叉來解決問題,所以才有新文科的出現。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學說,促進了西方社會科學的近現代轉型,批判性地開創了現代社會科學。構建馬克思主義引領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堅持問題導向。面對問題,各學科展開交流,形成良性互動,從不同的學科、以不同的視角進行深入分析,形成協同解決問題的導向,不斷推動新興學科的産生,不斷解決新出現的綜合問題。正如《行動計劃》所明确提出的“着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開展新興領域研究,加強新技術方法手段運用,完善交叉學科發展機制;着力打造一流學科專業群,支持和布局更多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專業”。當然,學科融合與交叉同樣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這是一以貫之的。“以體系構建為主線,将黨的創新理論引領貫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知識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學科專業群,構建适應國家需求支撐知識創新的學科體系。”
(四)繼續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社會科學成果
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不是故步自封,不是排斥其他國家的優秀學術成果,而恰恰是以海納百川的氣概吸收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人類文明是在傳承和繼承中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産生過程中就是吸納借鑒了大量的前人創造的理論成果。實事求是地講,近代以來,人類對于社會規律的把握形成了許多有益的觀點和先進的方法,我們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更要吸收借鑒這些科學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吸收借鑒一切有益的知識體系,包括研究方法。當然,我們要在比較、對照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發展的實踐和世界遇到的問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吸收且升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原創性标識性概念不多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從中國曆史和實際出發,觀察和理解世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推動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
(五)堅持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範式變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總結提煉中國經驗,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範式變革的必由之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豐富經驗,亟須将這些成就經驗加以理論總結,把發展經驗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對于政策、經驗進行學理化的描述、學術化的表達、學科化的論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指導,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提供新路徑。與此同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标志的新思想已經創立,我們來到了一個新的重大的理論創新時期,這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大變革、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然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标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我們的學術理論還沒有與鮮明的實踐經驗、重大思想創造相适應的科學範式建構。因此,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範式變革既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變革、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現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中國文科話語權,增強文化軟實力和增進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從戰略視角統合,重視調查研究,把握群衆思想脈搏,着眼群衆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推動從傳統專業分工的社會科學向新文科的範式革新,促進學科重組,構建起新的理論解釋範式。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從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視角展開研究,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原創性、本土化和競争力。另一方面,必須沖破西方學科範式的束縛,擺脫向西方學習的學徒思維和模仿狀态,建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原創性理論,在自主、自信、平等的條件下,與西方思想形成交流、融合、碰撞,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回應和解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彰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自信,用中國經驗、中國理論、中國話語進行構建,構建具有深度解釋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讓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時俱進,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作者簡介:韓喜平,吉林大學6774澳门永利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思然,吉林大學6774澳门永利博士研究生)
來源:《東南學術》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