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知識體系建構的方法論自覺
陳振明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這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建構中國公共治理知識體系,需要重視方法或途徑問題,增強方法論自覺,夯實科學基礎,彰顯中國特色。
科學的本來含義就是條理化或系統化的知識。知識體系建構(知識的生成及其系統化)是學科發展的首要目标和基本任務,具有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則是衡量一個學科或研究領域發展成熟的重要标準。知識的生成(概念、話語和理論的創造)與知識的系統化,可以說是知識體系建構的兩個主要維度或環節。任何一個學科及學派都需要在已有概念、理論和方法成果基礎上建立知識體系或學說。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方法論涉及科學知識增長、科學研究程序(觀察、實驗、問題和假說,發現與辯護及解釋等)、科學研究方法及其合理性、科學推理(歸納、演繹、類比,歸納—演繹、假設—驗證、逆推或溯因、合情推理)等。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對科學認識論、科學方法論或科學價值論有所了解。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還涉及知識為何和如何可能的問題,需要我們關注知識的起源、演化及其動因,知識的本質、分類和功能,知識的構成因素和形成條件,知識的内容與形式以及知識與科學、知識與信念(知識證成)、求知與理由等一系列問題。公共治理的知識生成與體系建構有其方法論基礎。作為一個正式學科,公共行政學誕生100多年來,學者們試圖從不同的視角将相關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加以系統化研究,最終形成了相應的學術傳統及理論範式。
就知識體系而言,目前公共治理學科本身的成熟程度不高,尤其是科學化程度不高,因而其知識體系的建構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内并沒有真正成熟的樣本。在公共行政學發源地美國,公共行政學的知識體系尤其是教學理論體系五花八門。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學教科書大多為闆塊結構,篇章布局相對松散,各種概念、理論和方法之間缺乏嚴密的邏輯聯系。因此,亟須從方法論的視角審視公共治理知識體系如何建構的問題。基于上述方法論思考,建構中國公共治理知識體系需要特别重視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夯實公共治理的科學理論與方法基礎。公共治理知識體系建構需要關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前沿進展,尤其是科學方法論、數據科學、腦科學、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神經心理學、量子理論、信息通信技術、智能化技術及虛拟技術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從當代科技發展中汲取營養,引入新的研究途徑、研究方法和分析技術,強化自身的科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與此同時,需要增強跨學科意識,拓寬知識視野,注重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公共治理學主要是研究人類的集體行動、沖突與合作、選擇或決策、管理或執行之類的問題,這是許多學科共同關注的主題。在不同學科中,人類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應将這些知識有機融合到公共治理知識體系之中。
二是拓展本土化知識或實踐性知識。堅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紮根中國大地;強化問題導向,以研究解決國家和地方的重大公共政策與治理的複雜問題為依歸,更好服務于國家治理及地方治理現代化。重視古今中外公共管理實踐及經驗,加強我國治國理政的曆史傳統與經驗研究,總結和提煉黨中央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時代特色、實踐特色的公共治理思想。樹立全球視野,主動回應世界關切,推動基于中國場景的公共治理學科發展,不斷培育新的知識增長點。
總之,公共治理作為一個典型的具有交叉性、綜合性、實踐性及應用性的研究領域,一方面應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作為依據,積極關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與前沿進展,尤其是關注當下科學研究範式的轉變,強化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夯實本學科的科學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另一方面,公共治理自身包含着豐富的知識内容,實踐性、經驗性和地方性知識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加強本土化研究,豐富實踐性知識内容。
(作者系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教授,廈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上一條: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内在邏輯
下一條:新時代6774澳门永利建設迎來大發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