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個引路人”提升高校教師的思政引領力
王剛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思政引領力”,并把它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六力”之首,《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人才競争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提出并強調“思政引領力”作為教育政治屬性的核心标志,旨在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來說,提升思政引領力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品格錘煉、知識傳授、創新激發以及奉獻祖國等素質的培養上,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完全一緻。“四個引路人”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升思政引領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師德示範與價值 引領錘煉學生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做“經師”,把黨的創新理論傳授給學生,更要以師德示範為根基,以價值引領為主線,錘煉學生品格。一是教師要以自己的師德錘煉學生品格。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更要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和品位;不僅要言為士則,更要行為世範。對思政課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教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是學生品格養成的“活教材”。教師應通過以身作則、言行一緻的方式,在是非曲直、義利得失等關鍵問題上為學生樹立标杆,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二是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思政課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用正确的價值觀、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規範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教師要培養學生規範意識。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教育引導學生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線,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自覺踐行道德規範,自覺養成規範意識。“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思政課教師要堅持“經師”和“人師”相統一,把“傳道”作為首要責任,更要通過師德示範樹立品格标杆,依托所教課程創新構建價值坐标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以知識傳授與實踐體驗 提高學生理論素養
高校思政課教師擔負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曆史使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一是教師要用紮實的學識培養學生。紮實的學識是當好教師的看家本領,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潭水。學養不深、根底不厚,教不了學生。思政課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而有道,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内容的課程教材體系。二是教師要用有效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有效教學方法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環節,教師能力不強、方法不當,也教不好學生。思政課要教而有法,靈活采用專題講授法、互動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翻轉式教學法等,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三是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思政課堂千言萬語,不如挑糧小道上揮汗如雨。”思政課教師應把思政教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思政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結合起來,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内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場館裡的思政課”“田間地頭的思政課”。
以啟發式教學與方法革新 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要培養創新人才,就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一是開展啟發式教學。傳統思政課堂往往是教師把知識單向度傳遞給學生,即教師講、學生被動聽,把學生看成被動的知識接收器。當下的思政課教師更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把思政課堂改造為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場。如通過設置“社會現象解碼”等開放性議題,引導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從悟空到哪吒:神話人物的‘封神’之路”“DeepSeek何以‘火’出圈”等熱點事件。二是允許學生“自由表達”。傳統的思政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缺乏互動,學生靠死記知識點得分,學生創新思維得不到培養;當下的思政課堂,思政課教師應鼓勵學生探究問題,讓學生“敢想、敢做、敢說”,如在“共同富裕”專題教學中,教師可創設虛拟決策場景,讓學生在模拟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充分表達對問題的看法,進而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論實質,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使知識學習轉化為思維訓練。三是智能技術為教學方法革新提供了全新保障。利用人工智能、虛拟仿真技術重現曆史場景,學生在VR設備中“親曆”曆史關鍵節點,通過情境沉浸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認知。隻有當思政課堂轉化為思維創新的孵化場,黨的創新理論才能真正實現入腦入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以家國情懷與使命 淬煉引導學生奉獻祖國
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着培養民族複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任。新時代面對價值多元、技術疊代的育人環境,特别是“兩個大局”的内外形勢,思政課教師應以家國情懷為精神内核,以使命淬煉為實踐載體,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是厚植學生家國情懷。思政課教學要打破時空界限,構建家國情懷的立體認知坐标。通過“百年黨史影像志”等數字資源庫,把重大主題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将個人理想融入民族複興偉業,培養紮根基層、服務國家的責任感。如在思政課教學中,嵌入錢學森、鄧稼先、孫家棟等“兩彈一星”元勳的成長感人事迹,讓學生理解科學報國的精神密碼。二是強化使命擔當。通過“行走的思政課”,設計“鄉村振興田野調查”“大國重器探訪行動”等實踐活動,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讓學生親身感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推進學生家國情懷從情感認同向行動自覺轉化。三是數字賦能家國情懷教育。利用大數據技術繪制學生家國情懷圖譜,開發“家國情懷素養測評系統”,通過情景模拟測試、社會熱點、重要事件解析等模塊,動态追蹤學生的家國情懷認知變化,從而動态掌握學生家國情懷演變情況。通過課程重構激活曆史記憶,通過實踐教學深化使命認知,通過榜樣引領強化價值認同,通過數字賦能創新育人形态,最終培育出既有國際視野,又具家國情懷;既專精術業,又胸懷天下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四個引路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個“價值觀—知識觀—方法論—家國觀”的育人閉環。其中,“錘煉品格”指向價值觀塑造,強調思政課教師要以德施教;“學習知識”立足專業能力,強調思政課教師要夯實育人本領;“創新思維”聚焦方法論突破,強調思政課教師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奉獻祖國”落腳家國情懷,強調思政課教師要推動學生價值升華。高校思政課教師堅持以“四個引路人”為根本遵循,久久為功,必能提升思政引領力,進而培養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研究”(22&ZD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6774澳门永利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