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體系結構述要

發布時間:2023-12-15 發布者: 浏覽次數:
顧海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體系結構述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全面展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主要内容、理論精髓和根本方法。《概論》在導論中對教材體系結構作出簡要說明,提出“本教材由導論、結語和17章内容組成。其中,第一章至第五章,分别闡述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第六章至第十二章,分别闡述推動高質量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育科技人才戰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分别闡述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完全統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從嚴治黨”。[1](P12)這一簡要說明,把《概論》教材體系劃分為導論、結語和三大闆塊的結構(參見圖1)。
  圖1 《概論》教材體系結構
一、《概論》教材體系結構的總體理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飛躍的創新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是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之後,大學生系統學習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修課教材。
  在總體上,《概論》教材體系結構突出了四個方面要點:
  一是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三個重大時代課題的科學回答的基礎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嶄新的思想内容、完整的科學體系,豐富發展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三個重大時代課題是《概論》教材及其體系的理論主題。
  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涵蓋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标、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并根據新的實踐對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态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戰略指引。深刻理解這一科學體系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貫通曆史、現實、未來,貫通改革發展穩定、内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領域,成為一個邏輯嚴密、内涵豐富、系統全面、博大精深的有機整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要義和基本方略,是《概論》教材及其體系的理論主導。
  三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這一思想指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鬥争、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迹,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這一思想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科學指引,成為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根本指針,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勇毅前行創造新的曆史偉業的精神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新時代十年創造曆史偉業的實踐成就是《概論》教材及其體系的主線。
  四是通過系統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學體系,把握這一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增進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的主旨。
  《概論》教材及其體系從這四個主要方面,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核心要義、基本方略等内容,從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及其統一性上逐次展開。
二、《概論》導論體系結構的理解
  導論着重闡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體系、曆史地位和學習要求等方面内容。
  一是在時代背景和實踐過程方面,導論第一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立的時代背景”所要闡明的要點在于:當代中國正經曆着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突出表現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拓展、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共産黨自我革命開辟新的境界等方面特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習近平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和發展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二是在理論形成和科學體系上,習近平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創新理論的主要内容概括為‘八個明确’、‘十四個堅持’,經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概括,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為‘十個明确’、‘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并總結提煉和深刻闡述‘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等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表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豐富拓展并不斷體系化、學理化的過程。”[2]
  第二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重大成果”強調“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重大成果,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範。而後第三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從三個重大時代課題切入,在“十個明确”“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六個必須堅持”諸理論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貫穿其中的世界觀方法論作出闡釋。這兩個目,集中闡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嶄新的思想内容,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的科學體系,豐富發展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
  三是在理論和曆史地位上,導論第四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曆史地位”,集中闡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第五目“深刻領悟‘兩個确立’的決定性意義”,闡明确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确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的“兩個确立”,是黨在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新時代新征程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确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确保全黨團結統一和行動一緻,凝聚起萬衆一心、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四是在學習方法和教學要求上,導論第六目“學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論水平、增強實踐能力的要求,着力于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注重把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起來。在《概論》的結語中再次提出,要以理論清醒保持政治堅定、以理論認同築牢信念根基、以理論素養厚培實踐本領、以理論自信鼓足奮鬥精神,深入學習、理解和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三、《概論》第一闆塊體系結構的理解
  《概論》體系結構的第一闆塊,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分别闡述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五個方面主要問題。
  這五章在體系結構上,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章至第三章為第一層次,凸顯三個重大時代課題的根本内容和核心論題,對以後各章起着主導性和引導性的作用。
  第一章“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課題的根本内容和核心論題作出闡釋。首先,集中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這條道路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适應時代發展要求,不僅走得對、走得通,而且走得穩、走得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集中闡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的根本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最後,集中闡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要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用新的偉大奮鬥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絢麗華章。
  第二章“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對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代課題的根本内容和核心論題作出闡釋。這一章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使命切入,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構想;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唯一正确道路,對中國式現代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作出探索;深刻領會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正确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以更加緊密的團結、更加頑強的奮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緻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
  第三章“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對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内容和核心論題作出闡釋。這一章集中于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問題的闡釋,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保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使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依靠制度來保障;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必須不斷完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
  第一章至第三章這三章,并不是對三個重大時代課題的全部内容的闡釋,而是扣住三個重大時代課題的根本内容和核心論題,從問題意識到問題導向、再到問題倒逼,作為對《概論》教材以下各章展開的邏輯起點,起着“綱舉目張”的作用。同時,以三個重大時代課題為邏輯起點,也深刻表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三個重大時代課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關于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和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三個重大時代課題探索中守正創新的思想精粹;還深刻表明中國共産黨在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三大規律探索中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第四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第一闆塊的第二層次,承接以上對重大時代課題根本内容和核心論題的闡釋,從“中心”的高度,從根本立場和發展“紅線”兩個方面,對《概論》教材體系作出“承上啟下”的進一步展開。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也是回答三個重大時代課題的根本立場,起到“承上”的作用,凸顯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由誰來評價的根本問題,凸顯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和宗旨問題;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黨治國理政全部活動的一條“紅線”,也是貫穿回答三個重大時代課題始終的一條“紅線”,對《概論》教材以下各章的展開,起到學理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個方面,在總體上體現了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鬥目标;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曆史偉業,把人民作為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的創新性理論和根本立場。
  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作為第一闆塊的第三層次,集中闡明習近平關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3](P65)的重要思想。這一章圍繞必須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一重大問題,闡明新時代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正确方向,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标,堅持正确方法論,不斷推動改革開放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使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新時代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這就為以下兩大闆塊對怎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問題的進一步闡釋提供理論挈要和發展路向。
四、《概論》第二闆塊體系結構的理解
  《概論》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構成教材體系結構的第二闆塊。《概論》這七章,按照黨的二十大對總體布局戰略部署和基本方略論述的七個方面展開。在對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七個部分和《概論》這七章内容的對照中,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參見圖2)。
  圖2 《概論》教材第二闆塊結構對應二十大報告示意
  第六章“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主題、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切入,集中闡明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貫徹新發展理念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和趨勢;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保障;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
  第七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育、科技、人才戰略”,以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教育是根本、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切入,集中闡明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内在一緻性和相互支撐性。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國;培養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第八章“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從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切入,集中闡釋黨領導人民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基石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創造性地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為新時代政治建設和民主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鍊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不斷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海内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大聯合。
  第九章“全面依法治國”,以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為主題,集中闡釋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正确處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等重大關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内法規體系;要圍繞法治中國建設的總體目标,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動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十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然要求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主題,集中闡明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積極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第十一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從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标切入,集中闡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人民生活越過越好;要更加重視在高質量發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着力解決好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第十二章“建設社會主義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為主題,集中闡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标,要從我國國情和生态文明建設的實際出發,加快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态環境;中國緻力于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五、《概論》第三闆塊體系結構的理解
  《概論》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構成教材體系結構的第三闆塊。這五章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完全統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從嚴治黨的論述從五個方面展開。在對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五個部分和《概論》這五章内容的對照中,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參見圖3)。
  圖3 《概論》教材第三闆塊結構對應二十大報告示意
  第十三章“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從國家安全是關乎國家發展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切入,闡明要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快構建統籌各領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着力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和水平,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第十四章“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從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支撐切入,闡明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标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全面加強練兵備戰,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不斷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
  第十五章“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完全統一”,從“一國兩制”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的高度,闡明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我們黨關于“一國兩制”的科學理論,深刻總結“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經驗,系統闡發了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的基本立場和重大原則;全面準确、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推動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香港、澳門保持長期穩定發展良好态勢;中國共産黨積極推進對台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中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時代命題作出科學回答,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為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指明了方向。
  第十六章“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外交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國家發展和民族複興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共同進步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高度,闡明要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回答和解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要站在人類曆史發展高度,深刻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内涵、價值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世界共同繁榮和發展。
  第十七章“全面從嚴治黨”,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在黨,關鍵在全面從嚴治黨切入,闡明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鮮明主題,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争,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斷增強;中國共産黨要擔負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任務,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确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六、《概論》體系結構理解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對《概論》體系結構的理解中,要注意教材體系和内容在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理論性和實踐性上的有機統一,要注重《概論》教材體系的思想政治性同教材編寫基本要求之間的有效結合。
  一是要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黨的權威性文獻為依據,全面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觀點和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内涵非常豐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理論要義和核心觀點對這一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内容作出全面系統的論述。對《概論》教材體系結構的理解,要以深入學習和深刻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全部論述為基礎、為前提。同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氣派。這些重要的理論特質和顯著的思想智慧在理解《概論》教材體系結構中應得到貫徹和落實。
  二是要注重《概論》教材體系結構不同層面之間和邏輯層次之間的有機聯系。要深入理解《概論》體系結構中各章内容上的相互關聯,如第一章至第五章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五章與之後各章之間的關系。其中,既要深入把握前三章對三個重大時代課題的根本内容和核心論題闡釋的理論要義,又要深刻理解這三個重大時代課題“問題意識”的實質,特别是在《概論》教材體系結構的第二闆塊和第三闆塊各章中,是怎樣從戰略擘畫、總體布局和基本方略諸方面的“問題導向”上,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的;第一闆塊第三章和第三闆塊第十七章,涉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第三章講的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要發揮核心領導作用的問題,第十七章講的是怎樣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更好地發揮黨的核心領導作用,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這兩章在《概論》教材體系結構中處在不同的邏輯層次,但都是對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重大時代課題的探讨,要注重這兩章内容之間的有機聯系。《概論》教材體系結構的第四章和第十一章,涉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的關系,但第四章講的是理念、立場、方法和原則問題,第十七章講的是基本方略問題,側重于怎樣為人民謀福祉,怎麼在社會建設領域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問題,要從這兩章的聯系性上,講好它們之間理論上的相互支撐、實踐上的相互貫通。
  三是要在體系化、學理化上下功夫,深刻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努力增強《概論》教材體系和全部内容的政治性、理論性和學術性、學理性。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要在體系化、學理化上下功夫,這是習近平的一貫要求,要高度重視“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徑”,[2]要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豐富拓展并不斷體系化、學理化的過程”。[2]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隻有在體系化、學理化上下功夫,才能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的道理講清楚、把其中的學理講透徹、把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講明白,更好地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好教學效果。
  四是要闡述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形成的實踐基礎和客觀依據,把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有機結合起來。在對《概論》教材體系結構理解中,不僅要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中的曆史邏輯和理論邏輯,還要注意與實踐邏輯有機結合。要深入領會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就關于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無論是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創造。人民群衆身處實踐最前沿,對實踐變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聰慧,隻要走到人民群衆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能豁然開朗、找到答案。我們的各項工作實踐要走好群衆路線,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也要走好群衆路線,決不能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流于空想。”[2]習近平強調:“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注重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提煉出新的理論成果,着力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億萬人民心中,成為接地氣、聚民智、順民意、得民心的理論。”[2]在對《概論》教材體系結構理解上,要切實貫徹和落實好習近平的這一重要思想觀點。
  (作者簡介:顧海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材首席專家
  
  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年第11期


上一條:學好講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 下一條:見證百年奮鬥歲月,共迎校史走進課堂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