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鮮明主題、内在特質與建構重點

發布時間:2025-06-23 發布者: 浏覽次數: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鮮明主題、内在特質與建構重點

顧超、王學儉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強調,“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其中話語體系作為思想理論的直接載體和傳播方式,既承載着學科體系,又表征着學術體系,更加凸顯出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和現實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和意識形态屬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其話語體系既受到時代發展的總體影響呈現出鮮明的時代主題,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定呈現出内在的特質。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鮮明主題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複興話語主題

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要緊緊圍繞複興這一曆史性、時代性的話語主題。首先要明确複興的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運用上要形塑和強化多民族國家内不同社會成員共有的角色認知和身份認同。其次要回答複興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講清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的最具共識性的發展目标,以圓夢為核心标識發揮感召力和凝聚力。最後推動複興的具象化,即将複興這一主題通過更為具體的形象、畫面、符号以及實物進行呈現和表達。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要善于從人們的現實生活的變遷出發闡釋複興,不斷充盈複興的話語形态,進一步推動複興主題的落地生根。

(二)增強思政引領與解疑釋惑的育人話語主題

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幫助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在新時代條件下,育人的環境、内容和方法等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在聚焦育人主題下進行調整和發展。一方面,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思政引領作用。新時代的教育強國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強國,首要的是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确保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和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另一方面,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解疑釋惑作用。要能對話語對象産生的相關困惑,包括自身的發展問題、對理論和制度的認識問題、對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等能夠進行有力回答和解釋,重點在把道理講清楚的基礎上說服人、教育人、引導人,努力實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憂、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壓。

(三)在國際傳播中争奪話語權的論争話語主題

面對日益擴大化、複雜化的國際交往,迫切需要在話語論争的主題下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何為”的時代命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要服務于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作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解讀中國實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等方面發揮優勢,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中好的經驗、方法運用到國際傳播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要助推破除西方話語霸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自身要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閉環,站穩話語的人民立場、占據道義的制高點,不給西方話語霸權以可乘之機。同時面對由西方話語霸權所引起的社會輿論危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予以及時地回應和有效地疏導,堅決捍衛主流意識形态安全,牢牢把握社會輿論的主導權。

(四)适應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數智話語主題

基于大數據平台的算法處理和智能語言模型塑造了全新的話語環境、孕育了全新的話語系統,整體上推動了話語的數智轉型。一方面,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數智轉型的基本樣态。包括了從現實場景到虛實場域互嵌的空間延展,從單一主導到多元互動的話語表達,從被動接受到個性化、精準化的話語投送,從主要依靠語言文字到更加立體化、圖像化的話語呈現,等等,把握住了這些轉型樣态,才能更好地進行技術賦能、方式創新以及叙事優化。另一方面,要警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數智轉型的現實風險。其中既有數字殖民主義的擴張沖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導性風險,還有數字技術的工具理性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性風險,更有基于算法的“偏食”與“圈層”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有限性風險。

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内在特質

(一)基于現實性、主體性、知識性的生成特質

第一,立足現實性。當代中國的實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直接來源,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解釋力、傳播力、影響力最重要的現實依托。離開了當代中國的實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代中國正在經曆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時空的轉換、現實的需要和實踐的發展都為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和廣闊的空間。特别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放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和場域中,呈現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強烈的現實關照和獨特的發展邏輯。

第二,彰顯主體性。主體性是一個哲學範疇,是與客體相對的主體所具有的特性。話語也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一方面,在話語的民族性中把握主體性。普遍地看,語言、話語總是與一定的民族相關,反映着一定民族的曆史、文化和精神,并不存在脫離一定民族主體而随意表征的語言系統和話語體系。因而,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一定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自身的語言和曆史文化基礎上、建立在中華文明的顯著特性基礎上。另一方面,在話語的主導性中體現主體性。在話語建設中,不論是針對傳統的還是外來的内容,都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第三,增強知識性。一是要增強實踐話語的知識性。我們黨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性話語,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經驗本身的研究進而上升為系統的知識體系。二是增強理論話語的知識性。要立足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充分挖掘黨的創新理論中的知識性成果,吸收和借鑒其他理論的有益部分,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斷注入充足的科學特征與真理屬性。三是把握話語知識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天然地帶有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強調話語體系的知識性并不是要減少或是摒棄價值性,而是探索将價值性與知識性有機結合,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使得價值導向更為有理有據有效。

(二)基于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生活話語的要素特質

第一,政治話語居于核心層,反映着階級立場和社會要求。對于體現一定階級和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話語在其中占據了核心地位,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方向和使命。在構建話語體系中,要不斷加強政治話語建設。一方面要堅持政治話語的無産階級立場,充分體現無産階級和廣大人民群衆的思想和意志,牢牢捍衛話語的領導權。另一方面要凸顯政治話語的時代性特征。不同時代下政治話語的内涵、風格和特征都有所不同,要立足新時代,及時将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融入政治話語之中,增強政治話語的時代性和引領力。

第二,學術話語居于中間層,提供着理論支撐與解釋框架。學術話語是對事物本質認識和客觀規律的理論呈現和話語表達,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賦予真理性力量和科學性解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話語的建設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揭示和切中新時代中國的社會現實,并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提出富有解釋力的框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就是要緻力于打造能夠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内涵、概念、範疇以及承載它們的話語體系。同時,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通過科學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性話語凝練為理論性話語,形成一系列标識性成果、原創性概念、學術性表達,進而作為中間層有效支撐起政治話語和生活話語。

第三,生活話語居于外顯層,是與日常生活相連的話語表達。生活話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的話語表達和鮮活體現,生活話語的全部意義來源于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又以其特定的話語形式推動構建更能有效溝通、更具規範化、意義化的生活世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時代人們日常生活的豐富性決定了其話語的豐富性,關注生活話語本身也是關注日常生活,既用日常化的、生活化的語言來進行價值觀的教育,将政治話語、學術話語進行更為生動的呈現,實現教育語言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同時,又要善于把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達到價值觀教育“潤物無聲”“日用而不自覺”功效。

(三)基于學理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轉化特質

第一,政治話語的學理化。政治話語的學理化集中表現在“用學術講政治”,講出政治話語背後的道理、事理、學理、情理與哲理,以學理的形态、知識的方式闡釋好中國之路、中國之治和中國之理。要切實推進政治話語的學理化,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深刻解釋和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努力實現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之間的良性互動,将政治話語更好地以“講道理”“擺事實”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增強政治話語的理論力、解釋力和說服力。

第二,學術話語的通俗化。學術話語在說理的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但也要避免其完全懸浮于實踐之上、表現為純粹的思辨話語。因而,要推進學術話語的通俗化,特别是将其中深奧晦澀的部分轉換為簡單明了的語言。這種轉換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局部性轉換,即對學術話語中部分難懂詞彙、專有詞彙進行通俗性的解釋。其二是全面性轉換,即直接将學術話語整體轉換為通俗性話語,以人們能理解、易接受的話語方式表達出來。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哪種通俗化的方式都是建立在對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娴熟運用基礎之上。

第三,生活話語的趣味化。生活話語作為最貼近日常生活的話語表達,發揮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可能因為過于平淡而導緻吸引力不足、興趣感不強、關注度不夠的情況。因而,需要對生活話語進行一定程度的趣味化轉換。這種趣味化的轉換重點可以依托以下三種方法。其一是故事法,通過講故事來增強趣味性、生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基本方式。其二是論喻法,即用巧妙的修辭來增強話語的形象化和感染力。其三是熱詞法,通過對熱詞進行甄别、選擇後,有機融入生活話語中,提升生活話語的新鮮感、吸引力和幽默力。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重點

(一)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态中強化話語體系的價值導向

第一,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話語體系中的指導地位。曆史和實踐都已證明,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是我們黨創新話語理論、推進話語實踐、取得話語效果的根本所在。隻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保證話語體系的意識形态建設方向、真理性的力量支撐。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體系的基本導向。一切話語及其體系的建構總是代表着一定階級的立場、觀念和價值。要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在人民群衆的立場說話、替人民群衆說話、用人民群衆的話說話,不斷通過話語讓“思想掌握群衆”。第三,推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意識形态話語在言說實踐中塑造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形成對某種價值體系的理解、認可和認同,進而确認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主體身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認同社會主義意識形态,進一步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廣泛動員投身新時代的偉大實踐。

(二)在建設自主知識體系中夯實話語體系的理論基礎

第一,在内源性知識生産中增強話語體系的原創力。思想政治教育内源性知識的生産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過程中的重要現實問題,既包括了國家層面的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态建設,也包括了個體層面的道德教育和價值引領,并将這些問題訴諸專業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進而形成内源性的知識生産。第二,在标識性知識成果中增強話語體系的解釋力。内源性知識的生産的目标是要形成标識性的知識成果。例如針對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内對中國式現代化内涵、特征、優勢等進行學理探讨,形成一套标識性的、富有解釋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成果,更好地解釋、推廣、促進中國式現代化。 第三,在多元性知識交往中增強話語體系的對話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要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識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資源以及合理借鑒西方理論的有益資源,不斷夯實自身的知識基礎,提升話語體系的對話能力,擺脫建立在歐洲中心主義基礎上的西方優勢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

(三)在舉世矚目成就中加強話語體系的内容支撐

第一,要通過話語講清楚發展的客觀事實。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要鮮明地呈現出這些發展的客觀事實,将發展的内容轉化為話語的内容。第二,要通過話語講清楚發展背後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要将“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起來,以事實支撐道理,用道理來诠釋事實,特别是講清楚舉世矚目成就背後的“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行”的道理。第三,要将發展的優勢轉變為話語的優勢。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迫切需要以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支撐,将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經驗進一步上升為普遍性的概念體系和知識範式,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既有力回擊西方的話語入侵,又擴大自身話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四)在傳承中華文明中汲取話語體系的文化滋養

第一,在文明元素中挖掘話語養分。中華文明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文化中的諸多重要元素,很多方面都可以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例如中國古人強調的崇德修身與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目标高度契合,儒家倫理中的天下觀念、家國一體與愛國主義精神一脈相承,尚和合的思維方式與西方原子式對立思維方式的本質差異。

第二,在文明自信中增強話語自信。文明自信包含了兩個維度的重要内容,一是對中華文明的自信,是對中華文明的曆史地位和當代價值的自信;二是對人類文明新形态的自信,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現代文明在面向未來中的自信。因而,不論是在過去、現代還是未來,文明都應當自信也有理由自信。

第三,推進文明與話語的同向互建。中華文明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提供了文化滋養和文明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則能夠通過概念、範式和價值的傳播,釋放話語、知識和精神的力量,進一步增強認同、凝聚共識、推動發展,助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現代發展的新局面。

來源:《教學與研究》2025年第3期

上一條:學院舉辦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專題研讨會 下一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論述的原創性貢獻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