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次邏輯
李國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第一章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節内容都緊緊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貫穿其中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學内容是如何理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次邏輯。習近平反複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闆,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内涵與鮮明特點,歸因于其深層次邏輯的支撐,建立在其背後的曆史邏輯、文化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之上。在第一章中講清楚、講透徹這個重難點,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脈絡、文化基因和理論特質,更能夠幫助學生正确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必然性及其實踐走向。
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深厚的曆史淵源,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新階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探索和奮鬥取得的重大曆史性成果。探究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次邏輯,首要的是深入揭示其曆史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長期發展演進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但其思想淵源則要久遠得多;在空間上創立于中國,但從來沒有偏離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大道。從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演進曆程中來理解其産生發展的曆史脈絡,有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它的曆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2013年,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從6個時間段分析了社會主義思想從提出到現在的曆史過程,内容包括空想社會主義産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甯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分期不僅以時間為線索,也實現了空間轉換。社會主義的演進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發展的,而是基于一定時空條件下的邏輯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基于前五個時間段的思想探索和實踐開拓,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形态與新動向,但以數百年大曆史視角觀之,批判資本主義的罪惡、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一貫主張。在教學中一方面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如何實現曆史生成,另一方面也要講清楚其在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中何以實現邏輯證成。同時,還有必要在比較視域中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思想的聯系以及前者對後者的超越之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曆經千辛萬苦取得的根本成就。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國共産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貫通百餘年黨史的一條極為重要的規律性認識。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的失敗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那就是如何尋找一條有别于俄國革命的、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而對這個問題的理論解答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基本前提,其實踐成效則為我國發展奠定了民主政權的基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後,我國逐步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在反思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本質上也是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的過程。如何在曆史脈絡中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是付出巨大代價才取得的寶貴成果,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問題。正确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能明白黨和人民如何經過反複的比較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曆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的價值命題。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也處于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之中,要用曆時态的思維來審視。對此,習近平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産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
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重要基礎。值得強調的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邏輯部分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的關系。誠然,“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曆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别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這兩個曆史時期的關系,可以簡要歸納為:前一個時期為後一個時期積累了基礎和條件,後一個時期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守正與創新。學生的困惑主要是,既然這兩個時期存在“重大區别”,那麼,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的可能性何以存在?事實上,這兩個時期不是割裂的而是連續的,不能把彼此置于對立面。鄧小平在1980年就說:“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就是恢複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确的東西嘛,就是準确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習近平進一步強調:“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黨和人民在曆史新時期把握現實、創造未來的出發陣地,沒有它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曆史經驗,沒有它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改革開放也難以順利推進。”對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的關系如果缺乏正确的評價和認識,容易犯下曆史虛無主義的錯誤,甚至産生嚴重的政治後果。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認識到,一些割裂它們之間的本質聯系的思想認識,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要攻擊抹黑我們的道路和制度。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的。
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具有深刻的曆史邏輯,也蘊含獨特的文化邏輯。講清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邏輯,有利于進一步深刻理解其曆史必然性、發展空間和精神文化支撐。
“走自己的路”在本源上是由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決定的。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進程中,中華民族的先進知識分子深刻反思中西文明的關系問題。這是文明之思,也是現代化之思。在西方現代工業和現代性的沖擊下,中華民族如何找到一條适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如何才能趕上世界現代化,成為一個重大時代課題。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國共産黨經過長期探索,付出重大代價,在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基礎上,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更多地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基礎。進入新時代,我們更有條件和必要築牢自身發展道路的文化根基。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等重要論斷。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在福建朱熹園考察時的講話中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從根本上”說明的是決定性意義,而“必然”則揭示了背後的規律性關聯。對文化與道路的本質聯系的創造性揭示,是一個重要的思想貢獻。那麼,今天我們為何要特别強調築牢中國道路的文化根基?這是一個教學難點問題。如果說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要後會相應地産生精神需要,是人的自然發展規律,那麼,中國的發展在物質基礎夯實後會更加迫切地呼喚精神基礎,則是國家自然發展的規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得通、走得對,但要使這條道路走得穩、走得好,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和文明的支撐。
“兩個結合”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綜合創新空間,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習近平強調:“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内涵上是道路形态、理論形态、制度形态、文化形态的有機統一體。“兩個結合”特别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僅使我們掌握了精神文化上的主動,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基礎,而且為新的理論創造和制度創新提供了基本途徑。從這個意義上看,“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因為其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廣闊的文化空間,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綜合創新奠定了新的可能性。這背後要講清楚的深層次根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綜合創新和發展繁榮需要以文化主體性意識的覺醒為支撐。文化立則國家立民族立,文化強則國家強民族強。習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能不能“立”起來,關乎的是文化的主體性問題。而對文化主體性的确認,既要追尋到中華文化本身的獨特内涵和突出特性,更要溯源到創造文化的曆史主體。文化是人們在勞動生産和現實生活中創造的産物,其一經創造出來,就體現人的感性活動的本質,并成為一個民族的存在方式和鮮明标識。有了文化主體性,才能具備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才能保證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才能在文化的覺醒和覺悟中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治國理政資源。習近平指出:“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曆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可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别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突出貢獻之一,就是更加重視挖掘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特别是其中蘊含的治國理政智慧。從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維度來看,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構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維度看,文化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以文化人是育人的重要途徑。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需求來看,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的重要體現,文化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的重要力量來源。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治國理政價值,主要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等,蘊藏着解決當代人面臨難題的豐富資源,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深刻啟示。該部分内容的教學可以通過舉例說明的方式來進行。比如,“民為邦本、本固邦甯”的思想傳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思想的來源;“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理觀念,對正确認識德治與法治的關系、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重要啟發;“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蘊含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豐富智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故鼎新精神對弘揚改革開放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崇正義、求大同”的社會理想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理念具有價值相通性;“任人唯賢、治國先治吏”的思想觀念為全面從嚴治黨、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重要的曆史鏡鑒;等等。講好這些内容,對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基因大有裨益。
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有深刻的曆史文化基礎,也有着科學的理論來源。從理論上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同時在規律性認識層面實現了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習近平指出:“近些年來,國内外有些輿論提出中國現在搞的究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的疑問,有人說是‘資本社會主義’,還有人幹脆說是‘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這些都是完全錯誤的。”這些誤區的産生受到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但歸根到底是因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認識不清,根源是忽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的本質一緻性。如何在教學中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的命題,是一個教學疑難問題,反映了學生的普遍困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别在于它們的上層建築和生産關系是根本不同的。在政治上層建築方面,我們黨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許多特征,但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這符合社會主義事業隻能由無産階級政黨來領導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原理。當然,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制度既不同于資本主義政黨領導的制度,也不同于蘇聯式的黨領導的制度,而是體現了中國的國情和本土化特質。建立在這種制度之上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從根本上有别于西方國家的政權結構和代議制。在觀念上層建築方面,我們黨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并把這一指導思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旗幟。這與西方資産階級政黨有着顯著的區别,同時也迥異于放棄或修正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在黨的百餘年曆史中,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來都把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态作為精神紐帶和行動綱領,充分認識到“思想搞亂”對政權穩定的破壞作用。在生産關系方面,我們黨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生産力不具備階級屬性,但生産關系則不同。科學社會主義在對經濟結構的設想上有兩條核心原理,一是要在生産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産,二是要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産品的按勞分配原則。我國所确立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基于中國實際的獨特創造,這不僅不是對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原則的背棄,反而通過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時彰顯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總的來說,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從這三個方面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别的什麼主義”。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規律原理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來源。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契合這一思想理論邏輯的合規律性。對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深入的教學講解。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全面性符合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曆史規律。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要“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推動經濟不斷發展,實質是以推動生産力的不斷發展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推動生産關系的變革及政治上層建築、觀念上層建築等方面的變革,從而實現社會有機體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征程,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是把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規律的普遍性運用于中國社會的特殊性的必然結果。以改革為内生動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生産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産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築适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符合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産主義的規律性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的最高綱領和基本綱領的統一。黨的最高綱領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曆史的辯證運動規律所揭示的共産主義最高理想,這一理想是由諸多階段性目标逐步達成的曆史過程,建立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是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實際确定的發展目标,并沒有脫離黨的最高理想。這兩個綱領是統一的。習近平指出:“我們現在的努力以及将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朝着最終實現共産主義這個大目标前進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實現共産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曆史過程,我們必須立足黨在現階段的奮鬥目标,腳踏實地推進我們的事業。如果丢失了我們共産黨人的遠大目标,就會迷失方向,變成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總體上看,如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合乎規律地向前發展,是中國共産黨人的重要目标和追求。
人民群衆是曆史創造者的曆史觀奠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性基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目的性的體現。曆史不是由上帝或某個神秘實體預設的,而是由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曆史主體的身份标識,表現在人是曆史劇作者與曆史劇中人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曆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曆史活動是群衆的活動,随着曆史活動的深入,必将是群衆隊伍的擴大”。在教學中,應從群衆史觀的基本立場和理論邏輯出發,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性内涵。它是由中國人民書寫的,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旨趣,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的價值追求。該部分的教學需要從總體上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誰”“依靠誰”“由誰來評價”的基本問題,這是檢驗其性質的試金石。在“為了誰”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民辦事、為民造福,堅持紮實推進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統一。在“依靠誰”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依靠人民推動曆史進步的正道,把人民作為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在“由誰來評價”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利益至高無上,讓人民擔當檢驗社會主義建設工作成效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性不是抽象的、虛幻的,而是具有實實在在的實踐本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舉一些典型案例來加以說明。例如,生态環境狀況關乎人民的生存和安居,針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累的大量生态環境問題,習近平強調“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态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這樣的狀況,必須下大氣力扭轉”。例如,面對如何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的難題,習近平強調“要擴大中等收入階層,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對困難群衆的幫扶力度,堅決打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再如,針對改革如何進一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習近平強調“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衆帶來更多獲得感”。這些問題都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好的重要價值性問題。
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邏輯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邏輯,主要回答的是在新時代的現實境遇中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所處方位、時代任務和生命力等問題。這既是現實的邏輯,也包含着未來的向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具有許多與時俱進的鮮明标志。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曆史方位,重點是要解析好新時代究竟新在何處,這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在教學中可以從多個方面展開。一是新時代新就新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主要矛盾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的影響,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重大的曆史性變化,對其科學概括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本質和特點的規律性認識,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時代坐标的理解有了新的思想跨越。在教學中需要講清楚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曆程,以及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事實依據及其全局性意義。二是新時代新就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了新的飛躍。理論創新的邏輯起點是時代的矛盾和問題,理論創新的基本動力則是這個時代對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新的曆史階段的重大時代課題,堅持把“兩個結合”作為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既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學中需要講清楚這一思想的創立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黨的理論創新史中的重大意義。三是新時代新就新在黨确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的目标。善于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标進行戰略謀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突出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規劃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和“新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預期時間提前了十五年,明确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這一戰略安排适應了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體現出了深刻的戰略思維和前瞻布局。在教學中需要講清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場接力跑,引導學生理解新時代“兩步走”發展戰略。四是新時代新就新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曆史性的新的變化。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世界大變局下外部環境更加不穩定不确定,這對我國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随着人類社會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日益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在教學中需要講清楚今天不僅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世界也更加需要中國發展的經驗、機會和作為,這是一個曆史性的變化。五是新時代新就新在中國共産黨展現出新的氣象。經過持續的發展,中國共産黨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臨着一些長期積累的嚴重問題,如反腐敗鬥争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在某些領域黨的領導被弱化、在某些方面黨的執政能力仍需繼續提升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入進行自我革命,推動黨的建設工程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在教學中需要講清楚黨如何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氣解決自身存在的弊病,系統提升了全面領導能力。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偉大社會革命。習近平指出,“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社會革命具有社會進步與變革的意義,它在更廣泛的範圍内把政治革命囊括在自身之内。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共産黨一百多年的曆史,其實也是一部社會革命的曆史。隻不過與純粹意義上的政治革命相比,社會革命并非一定要以暴力鬥争的方式來實現,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刻改革來推進。所以我們經常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背後的深意在于改革是社會基本矛盾的系統調适,其歸根結底是要推動以生産力為牽引的經濟社會變革,在革命性意義上實現社會的進步,特别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上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性變革。在教學中,既要講清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偉大社會革命,更要講清楚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也是一場偉大社會革命。原因在于,“在新時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格局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巨性、進行偉大鬥争形勢的複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當然,也要向學生講清楚,要把新時代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必須勇于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隻有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為純潔和堅強,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新時代新征程面臨的重大風險挑戰,将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到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必由之路。習近平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兩者具有本質上的一緻性,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特質,同時也有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在教學中,應把兩者統一起來,講清楚它們都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康莊大道。實現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必須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在實證層面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及其優越性,特别是講清楚新時代的偉大變革及其裡程碑意義。經過長期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迹”,中華民族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成功邁向現代化,開辟出了一條走得通、行得穩的正确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了……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風景這邊獨好’”。進入新時代,與一些國家内部矛盾重重、發展舉步維艱的情況迥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生了曆史性變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這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據和最佳例證。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教學中,應在曆史與現實、國内與國際的比較中講清楚我國今天發展所具備的戰略性有利條件,強化學生對“五個必由之路”之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的科學性的認同。
(作者系複旦大學6774澳门永利副教授,北京大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
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