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創新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平行會議觀察

發布時間:2025-05-19 發布者: 浏覽次數:

以技術創新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平行會議觀察

劉亦凡

5月15日下午,在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導、武漢大學承辦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高等教育平行會議上,同濟大學以一段未來課堂展示讓與會中外嘉賓直觀感受大學課堂的數智化樣貌。

本次平行會議以“智慧教育:高等教育教學體系重塑與超越”為主題,全球近150位政府機構、國際組織、高校和在線教育機構的代表參加。高等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的思考在此碰撞,共識在此凝聚。

共識:數智化成為高等教育發展新引擎

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打造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新形态,是中國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一招。對于世界各國來說,高等教育都是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當下,各國也紛紛選擇将數字化、智能化作為推動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引擎。

希臘教育、宗教事務和體育部高等教育副部長尼科斯·帕帕約安努認為,要将數字變革視為一項可持續的使命,而不是階段性的項目。

對于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高等教育的具體目标,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岩指出:“如何以技術創新為手段,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讓數字教育成果更多惠及各國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文明進步,既是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也是世界各國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應有之義。”

行動:數智化加速融入高等教育各領域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早開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高校之一,2013年就啟動了慕課教育。2023年起,依托在人工智能領域多年積累的研究優勢,清華全面推動AI賦能人才培養。

“我們發現,AI在即時答疑、促進知識點掌握方面展現出優勢,但在價值觀引導、情感交流和複雜問題思辨等方面,教師所發揮的引領作用依然無可替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李路明說,“這迫使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技術賦能與提升大學自身價值的融合問題。”

當前,AI在智商(IQ)上取得顯著進展,但在情商(EQ)上仍然存在不足,這限制了有效的人機交互協同。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介紹,澳門大學在AI研究中融合認知科學、神經語言學等,嘗試開發能夠識别、理解、模拟和調節人類情感的智能體。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發展戰略中,AI居于重要位置。該校副校長麗莎·贊貝蘭介紹,2025級學生将在入學第一天起就接觸AI素養課,同時學校開發了針對教職員工的系列AI專業發展項目和實踐型工作坊。

助教、助學、助管、助研,在AI助力下,全球高等教育新範式正在加速湧現。

反思:呼籲全球合作共同應對數智化挑戰

風險與紅利并存,挑戰與機遇伴生。在積極擁抱數字化、智能化變革的同時,各國高校并未忽視對技術陷阱的反思。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莫惠钫介紹,為了保證AI在教育過程中的正向使用,該校堅持3項原則:教師使用AI評估學生時,須告知學生算法介入的環節,并保留人工審核的最終裁決權;學生使用AI時須進行申報備案以确保數字誠信;所有教育類AI須通過教學增效與倫理風險的收益比評估。

AI的強大學習能力使不少人陷入“本領恐慌”,對此,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法布裡奇奧·霍克希爾德表示,AI時代應注重培養學生的3項能力:一是全球視野,要提高學生對全球趨勢的認知;二是人類更有優勢的能力,如判斷力等;三是對未來持續而複雜變化的适應能力。

多國與會代表呼籲,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全球國際組織、各國政府、高校、企業需要攜起手來,共同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智能化改革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上一條:《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發布 共同開啟教育數字化發展新征程 下一條:學院舉辦智能教學工具深度應用與實操增效培訓會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