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萬家樂)為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減負提質”的教學新路徑,提升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4月24日下午,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舉行本學期第三次集體備課會。學院黨委書記唐忠義教授、副院長劉勇教授出席并指導,黃蘭副教授、趙虎老師擔任主講人,全系專職教師參會。備課會由系主任李琨副教授主持。

在說課環節,黃蘭圍繞“第四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展開教學設計,通過可視化圖表直觀呈現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的實踐成效,結合脫貧攻堅典型案例、基層治理創新實踐等豐富素材,層層遞進解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互動環節以“黨史中的為民故事”和“身邊的民生實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曆史與現實的交融中深化認知,增強思政教育感染力。這一設計通過問題驅動與案例分析相結合,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高效達成教學目标。

趙虎在“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教學設計中,運用“三階遞進”教學法,以“問題導向-案例解析-實踐延伸”為邏輯主線,深入诠釋改革開放的時代價值。他通過遞進式問題,系統闡釋改革開放的戰略意義,融合“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案例與電商物流等生活實例,構建“宏觀+微觀”案例體系。借助視頻教學和“改革在身邊”互動環節,實現理論政策的生活化解讀,以“春天的故事”續篇引發思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顯著提升課堂育人成效。

在教學研讨環節,與會教師聚焦提升教學質量展開深入交流。唐忠義強調,教學設計應以問題為導向,通過遞進式問題框架構建教學邏輯,結合典型案例和邏輯體系,整合曆史脈絡與理論深度,增強教學連貫性和知識厚度。劉勇着重指出課程講義的指導作用和教學實踐性,建議在堅守教學大綱核心框架的基礎上,動态整合前沿教學内容,通過精選典型案例、更新實踐素材,構建邏輯嚴密、時效性強的教學體系,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針對課堂互動環節的優化,與會教師達成共識,認為應設計啟發性問題鍊,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通過小組讨論、案例分析、即時問答等多元互動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此外,與會教師還分享了各自的教學經驗和創新方法,為優化教學互動環節提供了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