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大曆史觀的科學内涵及原創性貢獻

發布時間:2025-09-08 發布者: 浏覽次數:

習近平大曆史觀的科學内涵及原創性貢獻

辛向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及大曆史觀,特别是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大曆史觀,從曆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曆史規律”。“我們回顧曆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曆史經驗、把握曆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曆史觀是基于唯物史觀對中國曆史與文明演進規律、對世界曆史發展及文明變化的深刻洞察透視而提出的曆史哲學理論。習近平大曆史觀本質上是唯物史觀,其對曆史的認識始終是以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為基礎的。習近平大曆史觀貫通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各個方面,是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體系的基石性理論。

一、習近平大曆史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2019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舉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大曆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争史、中國共産黨90多年奮鬥史中來認識和把握。”“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愛國主義在近代中國社會的必然表達,它深遠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一直到今天。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中又指出:“要堅持正确黨史觀、樹立大曆史觀,準确把握黨的曆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黨員幹部看待黨的百年曆史要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那麼,為什麼需要如此強調大曆史觀?

(一)樹立大曆史觀是中國共産黨書寫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的必然要求

中國共産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四為四謀”是千秋萬代的事業。立足千秋偉業,就要有寬博的曆史眼光。2023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牢固樹立大曆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曆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确走向,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沿革和實踐要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全球經濟發展大格局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中深化對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規律性認識,在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命運比較和我們黨長期執政面臨的現實考驗中深化對黨的自我革命戰略思想的規律性認識,全面系統地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理念、有效對策,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為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論述告訴我們:首先,樹立大曆史觀,就能認識世界曆史發展的大脈絡大方向,從而認清中國發展和人類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在大趨勢中主動作為、積極作為。離開大曆史觀,曆史就是碎片化的萬花筒,就無法了解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和中國發展的大方向,就容易一葉障目。其次,樹立大曆史觀,就能弄清楚新科技革命的大浪潮、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新發展階段的大特征,從而找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客觀規律,使中國經濟能夠長期保持健康發展。離開大曆史觀,就難以弄明白當前科技革命的深刻性、颠覆性以及未來的産業發展趨勢,就會在經濟全球化的逆流中陷入被動,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難以有真正的效果。再次,樹立大曆史觀,能夠明晰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命運的大起伏、中國共産黨面臨的大考驗,從而找到實現偉大自我革命并以此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客觀規律,使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二)樹立大曆史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波瀾壯闊發展的必然要求

自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我們黨一再強調,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這樣一個“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奮鬥的事業,沒有大曆史觀是不可能持久推動下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動态、積極有為、始終洋溢着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更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僅是一項長期而偉大的事業,而且其螺旋式的、波瀾壯闊的上升發展過程涉及衆多領域,這些領域都需要運用曆史思維來指導實踐。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堅持用大曆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隻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看待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需要有一萬年的文化史的視野,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視野,有數千年農耕文明發展史的視野,更應該有百年黨史特别是新時代曆史的視野。“三農”問題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一萬年的文化史使中國農業有着濃厚的文化特性,中華文明充滿着濃郁的農業文化品質;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使中國創造了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雞犬之聲相聞的桃花源、采菊東籬下的夢想一直萦繞着我們;現階段我們不僅實現了小康的理想,還在為大同而不懈努力。

(三)樹立大曆史觀是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揭示的時代本質和時代主題的必然要求

時代問題是所有大思想家都特别關注的問題。1806年,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費希特,在那個世界正發生巨大變化的年代發表的《現時代的根本特點》一書,論及了人類曆史的發展階段性。費希特指出,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階段如下:理性借助于本能進行直接統治的時期;各種學說體系和人生體系采取專斷态度的時期;直接擺脫專斷的外在權威、間接擺脫合理本能和任何形态的理性統治的時期;理性及其規律在清晰的意識中得到把握的時期;按照理性的規律,人類的一切關系得到調整和安排的時期。這樣,人類就以自由的、合理的行動建立起了一個理想的社會。謝林從1810年開始撰寫《世界時代》,也在思考人類發展的時代性。他把人類發展劃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代;世界時代就是“陽光規定下的現世時間”,它與作為前世時間的“過去”和作為後世時間的“未來”,一起構成了完整的世界時代。過去的被知道,現在的被認識,未來的被憧憬;知道的東西被叙述,認識的東西被呈現,憧憬的東西被預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更是對時代問題進行了科學闡述,闡明了人類社會必然進入的“世界曆史時代”的性質。直至21世紀的今天,“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曆史時代。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根據。”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世界曆史時代,就是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時代,這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長的曆史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既要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揭示的時代本質,又要清醒認識其揭示的時代主題。

(四)樹立大曆史觀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必然要求

宏偉的事件總是有其源遠流長的曆史脈絡。法國著名曆史學家奧古斯丁·梯葉裡在其19世紀20年代發表的《法國史信劄》中提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與12世紀的法國公社革命緊密相連。他說,依靠叙述者含糊和不完整的記錄,探索并重新發現曆史真相,将是一項崇高的工作;要是能完善它,我們便可以把法國社會史上的12世紀公社革命與18世紀民族革命重新連接起來。“1789年,他們掀起整個法國革命,展開了中世紀先祖在一些普通城鎮曾經投入的事業。”這就涉及一個重要問題:沒有大曆史觀,很多現實問題是看不清楚的。特别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需要有深遠的大曆史觀。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不斷實踐的重大成果,其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探索。當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為現代化的實現創造了根本的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奠定了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如“十大關系”思想、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論,以及新中國建立的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供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強調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正确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十二大關系”,科學認識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普遍規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殊規律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證、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和充滿創新的思想解放。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成功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而且使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在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中得到大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成熟的制度體系、更為堅實雄厚的物質基礎、更為積極主動的精神力量、更為團結一緻的社會氛圍。

二、習近平大曆史觀的科學内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維度看待中華民族曆史。立足人類史維度、文化史維度、文明史維度的大曆史觀,使得我們看待中華民族的曆史、看待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和美好未來更加整體、立體和清晰。習近平總書記對大曆史觀科學内涵的闡述極為豐富,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看待中華民族要有長遠的曆史尺度

長遠的曆史尺度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認知我們民族發展的主流主線。針對有些人對中華民族曆史認識的誤區與偏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數千年大曆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曆史常态。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态繼續走向未來,有着深遠的曆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強調變法、變革,強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不僅創造了被馬克思稱為預告資産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而且創造了像郡縣制這樣的行政管理制度、科舉制這樣的選拔人才制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氣魄,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裡駝鈴萬裡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創造了盛唐氣象,開辟了萬裡茶道。因此,看待中華民族,我們一定要有長遠的曆史尺度。今天,我們民族的改革和創新、開放和包容,仍然有着久遠的曆史傳統和傳承。

(二)曆史是不能随意割斷或加以對立的整體

曆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是一條奔騰的長河。曆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曆史。看待曆史要有整體性,特别是看待新中國發展的曆史,更要有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不能随意割斷或加以對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要正确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如果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相互否定或對立,不僅會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的斷裂,還會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混亂,給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一百年來,我們黨制定了三個曆史決議,這三個決議對重大曆史問題的看法是前後一緻的,具有整體性的邏輯。比如,三個決議對遵義會議的曆史地位的認識,主要精神完全一緻,同時又有所發展。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在講到遵義會議時指出,這次會議開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的新的領導,是中共黨内最有曆史意義的轉變。時隔36年後,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确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又過了40年,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遵義會議,事實上确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确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确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新階段,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并且在這以後使黨能夠戰勝張國焘的分裂主義,勝利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新局面。這在黨的曆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從“最有曆史意義的轉變”到“這在黨的曆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通過這樣一個連續性評價,反映了我們黨的曆史整體性觀念。

(三)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要看走過的路、别人的路、前行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别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要推動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要看三條路:走過的路、别人的路、前行的路。看看我們走過的路,就知道我們是從哪兒來的,是為什麼出發的;就知道我們的成功是付出了巨大犧牲的,是無比艱辛的探索之路,就懂得珍惜。比較别人的路,就知道中國道路的特點和獨創性,就知道如何發揮好我們的道路優勢;就知道成功的道路沒有一條是容易的,就會激發出我們更強的奮鬥精神。遠眺前行的路,就知道我們的事業未來是輝煌的,是人類曆史從未有過的偉大創造,這樣宏偉的藍圖會使億萬中國人民緊密團結、共同奮鬥;就知道我們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厚的曆史基礎

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有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基礎,還有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發展的基礎;不僅有近代以來180多年奮鬥曆史的基礎,也有70多年新中國史、40多年改革開放史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曆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直接的當代史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國史的基礎,鴉片戰争以來中華民族180多年的曆史進程奠定了不屈鬥争的近代史基礎,中華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發展進程奠定了文明史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厚的曆史基礎,任何力量不可能動搖具有如此深厚基礎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當代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勃勃,國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行進,近代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發展,文明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沃壤中茁壯成長。

(五)樹立正确黨史觀必須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中指出:“黨中央認為,總結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曆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黨的曆史。”我們黨波瀾壯闊的百年發展史,出現了衆多影響曆史發展的人物,産生了許許多多影響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看待這些重要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沒有正确的黨史觀是不行的。樹立正确的黨史觀,就是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黨的曆史、闡釋黨的曆史。看待黨的曆史一定要具體地看,不能是超曆史的抽象地看;一定要真實系統地看,不能是主觀片面地看;一定要發展變化地看,不能是孤立靜止地看。正确的黨史觀不僅能夠使我們站在曆史的客觀維度上,認清黨史發展的脈絡及規律,而且能夠深刻認清錯誤黨史觀的危害。

(六)準确把握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主題主線和主流本質

無論是在黨史、新中國史,還是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有曆史虛無主義的影子。有的人以黨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某些曲折而否定黨的全部曆史,有的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前進中産生的某些挫折而否定新中國輝煌的曆史,有的人以改革開放在實踐中出現的一些消極腐敗現象來否定改革開放的曆史奇迹,有的人以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困難來否定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各種形式的曆史虛無主義,可謂花樣翻新。曆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否定改革開放的曆史偉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蘇共垮台和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曆史、蘇共曆史,否定列甯,否定斯大林,搞曆史虛無主義”。新時代,我們更要準确把握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旗幟鮮明反對曆史虛無主義。曆史虛無主義在現階段,往往會借用新媒體特别是短視頻的形式,來傳播一些錯誤觀念,我們需要高度警惕。

(七)用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看待中華文明的獨特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曆來用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曆史,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用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看待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中華文明的獨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性,使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着深厚的文明史基礎。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可以發現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從來都是與國家問題緊密相連的。看待中華文明就要時刻牢記國家形态及其作用,在當前階段突出表現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更好地相适應。中國共産黨人對國家、民族的未來始終有着長遠的憧憬,這既是共産主義遠大理想決定的,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特性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奠基者,對中國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需的時間,有過50年、75年、100年等時間構想。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面臨着各種艱難險阻,我們黨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改革開放之初,雖然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面對重重困難和挑戰,但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設計了用七十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這個藍圖指導我們到1990年解決了溫飽問題,2000年實現了總體小康社會,2020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分兩步走,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設計。

(八)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曆史認識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

看待當今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就要追尋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曆史。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講話中,分六個時間段對社會主義五百年波瀾壯闊的曆史進行了系統回顧。這六個階段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産生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與發展、列甯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回顧這500多年的曆史,使我們深刻體會到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艱辛性與開創性,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這一進程中的輝煌和宏偉,從而更加深刻認識到具有500多年曆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的正确道路,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和可行性。500多年的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的發展壯大是任何力量無法阻擋的,它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社會主義理想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具有世界性的。所以,我們黨倡導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态,強調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社會主義的發展從來不是“涅瓦大街”,而是曲折前進的,但曲折絲毫改變不了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大趨勢。

(九)樹立系統的曆史思維

正确認識曆史的重大作用和多維功能,需要樹立系統的曆史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善于立足時代大勢看待和分析問題,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曆史規律,在對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曆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隻要把握住曆史發展大勢,抓住曆史變革時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人類社會就能更好地前進。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厚重,因為“曆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彙”。曆史記錄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客觀進程,裡面既有苦難的曆程,又有輝煌的章節,更有讓人們蕩氣回腸的篇章。曆史訴說了民族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國家前進的真正動力。樹立系統的曆史思維,就是要善于從曆史發展中汲取營養,從曆史規律中明确未來方向。

三、習近平大曆史觀的原創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曆史,把曆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确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曆史觀,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寶庫。

第一,大曆史觀堅持和發展了唯物史觀。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曆史,因為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産黨人認識把握曆史的根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掌握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可以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曆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以唯物史觀看待改革開放的曆史,就能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的曆史就是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生産關系激發社會生産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築适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通過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适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曆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以偉大曆史主動精神不斷變革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适應的方面,不斷推進各領域體制改革,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财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深入研究我們如何變革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之間不相适應的曆史進程,就能搞清楚改革開放的基本曆史脈絡。而且,這一變革的曆史是以改革開放前的曆史為前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國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這恰恰符合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馬克思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個既定條件就是前人創造的曆史。

大曆史觀本質上是唯物史觀,大曆史觀是對新時代唯物史觀的堅持和發展。首先,大曆史觀對推動曆史發展決定性力量的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系統。一方面,大曆史觀不僅強調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适應的問題,而且強調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相适應的問題,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大曆史觀也強調以新型生産關系的構建來推動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同時以新質生産力和新型生産關系推動原有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在矛盾運動中更好地相互适應。其次,大曆史觀更加強調曆史主動性、文化主體性、人的創造性。這裡的“大”不僅是曆史跨度長,而且是曆史尺度深、創造性強。運用大曆史觀,人類在認識規律、遵循規律、利用規律等方面的作用更加能動,人類不是消極被動地利用規律,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和運用規律。

第二,大曆史觀堅持和發展了列甯主義的曆史分析法。曆史分析法,是一種從曆史聯系中分析曆史事件發展變化的階段性和規律性的研究方法。列甯指出:“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養成正确分析這個問題的本領而不緻淹沒在一大堆細節或大量争執意見之中所必需的,對于用科學眼光分析這個問題來說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曆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曆史上怎樣産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并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這一方法論包括:曆史事件都是整體聯系中的事件,要善于找到基本的曆史聯系;要辨識出曆史問題的起源、生長和變化的各個階段以及階段的相互聯系;從連續發展中描繪出曆史問題現實的圖像。大曆史觀對曆史問題的分析都是如此,無論是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六個階段、經濟全球化600年的三個階段、《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确立以來建立公正合理國際秩序的370多年的曆史,還是講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四個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四個曆史時期,都是回答“從哪裡來”“現在是怎樣的”“今後到哪裡去”等問題。

大曆史觀深刻發展了列甯的曆史分析法。首先,大曆史觀不僅關照到曆史問題從哪裡來,而且回答了這一問題是如何來的,也就是說回答了問題演變的曆史路徑。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回答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同時,還回答了是怎麼來的,這就是源自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次,大曆史觀對每一個階段的論述都是十分系統的,對各個階段之間的邏輯聯系講得特别透徹。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時,就是從回顧15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三個階段進行的。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全球化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階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本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被卷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二是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在經濟上則形成了兩個平行的市場;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各國相互依存度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演化。這600多年三個階段的劃分是對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更是對我們未來發展的科學認識。

第三,大曆史觀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的群衆史觀。毛澤東思想揭示了中國幾千年曆史發展規律,原創性地提出了群衆史觀。毛澤東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人類曆史的發展、中國曆史的變遷,最根本的動力就是人民群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沖擊人心的重要論斷之一。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多年的曆史證明了毛澤東群衆史觀的科學性。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人民群衆在黨的領導下浴血奮鬥出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群衆幹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曆史偉劇是億萬人民群衆主演的,新時代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迹的新篇章是14億人民群衆共同書寫的。

習近平大曆史觀從三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的群衆史觀。首先,把人心向背作為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來看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群衆是真正英雄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丢。其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人民群衆特别是困難群衆和弱勢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不斷完善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基本同步,讓廣大群衆有更多的财産性收入。黨推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就業歧視,真正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最後,創造性地提出了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要求。黨的成就是由人民來檢驗和判定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中國要飛得高、飛得遠、跑得快,就得依靠14億人民的力量。

習近平大曆史觀是培育我們曆史思維的理論指南,它使我們在看待任何重大的現實和未來問題時都能夠從曆史的邏輯出發,找到曆史起點,展開曆史風帆。這一曆史觀也是我們觀察國際社會風雲變幻的曆史規律的望遠鏡,它能夠從遙遠的曆史回望中把握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能夠從久遠的未來前瞻中發現世界格局演進的總趨勢。

(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交辦項目“新形勢下中國特色一流文科思政課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号:2024YZDJ005);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号:2024ZXHYZ02))

(作者簡介:辛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北京,100732。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宣部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6774澳门永利院長,中國曆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出版專著22部,主編和參與編寫著作30餘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報刊、期刊發表文章400餘篇。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來源:《學習與實踐》2025年第7期

下一條: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中的社會認識論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