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毛主義運動聯合化探索及最新動态
餘維海 舒惠千
受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熱”的影響,各國出現了一批以毛澤東思想或毛澤東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這些政黨高度重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貢獻,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堅持暴力革命原則。此後的數十年中,這些毛主義政黨高舉馬列毛主義旗幟,為探索和實現社會主義進行了頑強的鬥争。在世界範圍内,堅持國際主義、反對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促進世界革命的發展,也是毛主義政黨孜孜以求的目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毛主義政黨進行了多輪次聯合化探索,形成了一定的聚合之勢。然而,這些國際團結與聯合受到多種因素的破壞,産生的兩個重要聯合化組織——革命國際主義運動(Revolutionary Internationalist Movement)、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國際通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arxist-Leninist Parties and Organizations(International Newsletter)]——先後解散。為了恢複并加強毛主義政黨之間的聯合,十多個毛主義政黨經醞釀與準備,在2022年12月26日,即毛澤東誕辰129周年之際,創建了新的國際毛主義組織——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International Communist League)。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是國際毛主義運動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毛主義政黨長期聯合化努力的最新成果。對這一事件的跟蹤與研究對于把握國際毛主義運動的最新動态,研判毛主義政黨在當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的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一、世界毛主義政黨及其聯合化的早期概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毛主義政黨大概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菲律賓共産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印度共産黨(毛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oist)]、土耳其共産黨-馬列(Communist Party of Turkey/Marxist-Leninist)和秘魯共産黨(光輝道路)(CommunistPartyofPeru-ShiningPath)等進行武裝鬥争的毛主義政黨;二是尚未開展武裝鬥争、堅持以馬列毛主義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仍活躍在世界多地的衆多毛主義政黨;三是曾經開展武裝鬥争,後來轉向議會道路的毛主義政黨,如尼泊爾共産黨(毛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Nepal(Maoist)]等。各國毛主義政黨多次嘗試聯合,先後産生了兩個主要國際性組織,一是1984年成立的革命國際主義運動,二是1998年成立的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國際通訊)。
(一)毛主義政黨:世界毛主義運動中的主體力量
由于毛主義政黨的活動特點,較難完全統計全世界毛主義政黨的準确數量。從整體上看,國外毛主義政黨呈現數量衆多、政治和社會影響力偏弱的特征。其中,菲律賓共産黨、印度共産黨(毛主義)、土耳其共産黨-馬列等已經開展武裝鬥争的毛主義政黨是當前國際毛主義運動的重要力量。菲律賓共産黨活躍在菲律賓全國大多省份,其黨員數量已經從數萬人增加到數十萬人,新人民軍在73個省的110多條遊擊戰線上活動,覆蓋了菲律賓18個大區,并在17個大區設立了新人民軍的地區行動指揮部,擁有的高威力步槍超過5600多支。印度共産黨(毛主義)的影響力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處于活躍狀态。據2019年和2020年數據,印度共産黨(毛主義)80%的活動僅集中在四個邦——恰蒂斯加爾邦、賈坎德邦、奧裡薩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其活動範圍和程度都大不如前。2021年數據顯示,印度共産黨(毛主義)的影響範圍已收縮到41個縣,較2010年10個一級行政區的96個縣大幅減少。2023年,奧裡薩邦的毛派力量大為削弱,幾乎所有的高層領導人,包括加賈拉·拉維(GajarlaRavi)(化名烏代)都逃到了更安全的恰蒂斯加爾邦。2024年4月16日,在恰蒂斯加爾邦政府針對坎克地區印度共産黨(毛主義)的一次圍剿中,至少有29名毛主義戰士犧牲。2024年4月,土耳其共産黨-馬列迎來建黨52周年。52年來,該黨共有數千名黨員因武裝鬥争受傷或被政府關押,當前仍在堅持武裝鬥争和暴力革命路線。
多個尚未開展武裝鬥争的毛主義政黨主要分布于歐洲和拉丁美洲,包括德國馬列主義黨(Marxist-Leninist Party of Germany)、毛主義共産黨(西班牙)(MaoistCommunistParty)、阿富汗共産黨(毛主義)[Communist(Maoist) Party of Afghanistan]、澳大利亞共産黨(馬克思列甯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Marxist-Leninist)]、加拿大革命共産黨[Revolutionary Communst Party of Canada(PCR-RCP)](2021年11月解散)、厄瓜多爾共産黨-紅太陽(Communist Party of Ecuador-RedSun)、意大利毛主義共産黨(Maoist Communist Party of Italy)等。此類毛主義政黨大部分力量較為弱小,黨員人數不多,其中德國馬列主義黨具有一定影響力。該黨成立于1982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在德國450多個城市建立了自己的聯絡點,并出版了黨的機關刊物《紅旗》,在2017年的德國大選中獲得了3萬多的選票(0.1%),比1994年的選票增長了近10倍。
(二)毛主義政黨早期的主要聯合化組織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毛主義政黨多次嘗試成立國際組織。1980年,第一屆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召開,會後發布了13個政黨和組織簽署的《緻全世界馬列主義者、工人階級和受壓迫人民宣言》。1984年3月,在第二屆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上,革命國際主義運動正式宣告成立,來自13個國家的19個毛主義政黨和組織加入其中,秘魯共産黨(光輝道路)、美國革命共産黨(Revoiutionary Communist Party,USA)與尼泊爾共産黨(火炬)[Communist Party of Nepal(Masal)]是其中的重要成員。秘魯共産黨(光輝道路)于1982年将毛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将“馬克思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列甯創立的列甯主義,毛澤東創立的毛主義依次作為馬列毛主義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階段”。秘魯共産黨(光輝道路)随後将這一思想推廣到革命國際主義運動中。1993年12月26日,革命國際主義運動在其官方文件《馬列毛主義萬歲》中正式宣布:“毛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第三階段,是馬克思主義更高和更新的階段。”“毛主義”這一表述與該組織成立之初使用的“毛澤東思想”一詞不同,進一步明确了“毛澤東對馬克思列甯主義質的發展”所作的貢獻。革命國際主義運動将暴力革命作為改造資本主義和奪取政權的手段,将民主集中制作為組織原則,強調組織内各個政黨應處于平等地位,而非服從于某個中心黨的領導。從成立到解散期間,革命國際主義運動持續對成員黨的革命鬥争運動進行指導和聲援,批判秘魯共産黨(光輝道路)内部要求放棄革命的聲音,長期聲援和支持尼泊爾共産黨(毛主義)的革命運動。由于尼泊爾共産黨(毛主義)、美國革命共産黨與革命國際主義運動的路線分歧逐漸加深,該組織于2006年解散。
1998年,在德國馬列主義黨的組織和推動下,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國際通訊)成立。該組織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每兩三年召開一次會議,曆次會議參會成員黨多達20多個,其中2004年召開的第七屆會議有多達29個政黨參加。2017年,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國際通訊)與革命政黨和組織國際協調(ICOR)在德國蓋爾森基興聯合舉辦紀念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國際研讨會。同年,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國際通訊)解散。
2010年,革命政黨和組織國際協調成立,該組織以無産階級革命原則吸引了衆多毛主義政黨參與。雖然該組織内部意識形态龐雜,毛主義政黨隻占60個成員中的一部分,例如德國馬列主義黨、哥倫比亞毛主義共産黨(Poder Proletário-M-L-M Party Organization Colombia)、俄羅斯毛主義黨等[Russian Maoist Party(RMP)],但該組織仍是“當今世界促進毛主義政黨之間溝通、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台”。
除了這些主要的聯合化組織外,毛主義政黨還成立或參與了一些其他的國際性或地區性的聯合化組織和機制,如南亞毛主義政黨和組織協調委員會(CCOMPOSA)、共産主義者研讨會(International Communist Seminar)、毛澤東與人民戰争國際研讨會(International Seminaron Maoand People's War)等。這些聯合化組織與機制為加強毛主義政黨的團結和聯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其中的大多數都因為内部分歧過大而難以為繼,一些政黨對聯合化組織的建立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些政黨自身的變化反過來也會影響甚至左右聯合化組織的發展。
(三)毛主義政黨開展聯合化的主要内容
毛主義國際性組織的建立為推動毛主義運動的發展和聯合奠定了基礎。自20世紀80年代建立革命國際主義運動以來,毛主義政黨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化聯合行動。進入21世紀,這些毛主義政黨持續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化運動,如發布五一國際勞動節聯合聲明分析世界形勢和資本主義發展态勢,在國際共運重要紀念日開展紀念活動和動員工作,召開地區性與國際性會議等。除此之外,毛主義政黨開辟新媒體陣地,利用網絡搭建溝通交流平台,開設“辯論論壇”闆塊,力求消弭分歧,凝聚共識。
其一,發布重大聯合聲明,其中包括五一國際勞動節聯合聲明、婦女節聯合聲明、國際共運史重要事件紀念活動的聯合聲明以及有關國際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的聯合聲明等。自2012年起,毛主義政黨每年發布五一國際勞動節聯合聲明,每次有數十個政黨與組織簽署,其中2016年的聯合聲明更是有多達30個毛主義組織參與。2022年五一國際勞動節聯合聲明對世界革命的客觀形勢和主觀條件進行了分析,強調毛主義政黨應加強聯合:“革命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革命的主觀條件也在積極醞釀,因此共産黨人,也就是今天的馬列毛主義者,要在新形勢下肩負起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要向建立國際無産階級的新組織邁進。”聲明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由各政黨在本國進行宣傳。五一國際勞動節聯合聲明大大提高了國際毛主義政黨的凝聚力,已成為近年來國際毛主義政黨聯合行動的一面旗幟。毛主義政黨認識到,在新的形勢下,有必要開展一次國際毛主義統一大會,由此開始組建新的國際無産階級組織。
毛主義政黨以發布聯合聲明的方式紀念國際共運重要紀念日。在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列甯誕辰150周年、阿維馬埃爾·古茲曼·雷諾索(Abimael Guzmán Rey-noso)逝世、何塞·馬利亞·西松(José María Sison)逝世等重要曆史時刻,許多毛主義政黨發表聯合聲明進行紀念,分析國際形勢,探索社會主義革命的方式方法,表達對實現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例如,在2017年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之際,秘魯共産黨(光輝道路)等九個毛主義政黨發表《十月革命100周年:除了權力,一切都是幻影!》的聯合聲明,認為應加強聯合,堅持暴力革命,與機會主義路線作鬥争,并指出不能僅僅把十月革命看成是“一國範圍内”的革命,它首先是國際性的、世界性的革命,标志着人類曆史從資本主義舊世界到社會主義新世界的根本轉變。毛主義政黨發布的此類聯合聲明不僅總結了國際共運重大曆史經驗,壯大了毛主義政黨的聲勢,同時聯合聲明本身也是實現新的國際聯合的重要形式,客觀上促進了毛主義運動的聯合。
毛主義政黨也以發布聯合聲明的形式分析世界形勢的最新變化,闡述“人民戰争”理念,即在共産黨的領導下在根據地建設集統戰、生産和宣傳為一體的武裝力量,用人民戰争去領導民族解放運動和無産階級革命鬥争。2019年,多個毛主義政黨發布抵制歐洲議會選舉的聯合聲明,提出“不要選舉要革命”的主張。2022年年初,多個毛主義政黨再次發表聯合聲明,關注和聲援哈薩克斯坦抗議運動,認為帝國主義對哈薩克斯坦天然氣和礦産資源的掠奪導緻其國内群衆生活惡化,提出要發動“人民戰争”,以達到武裝奪取政權的最終目的。
其二,召開地區性和國際性會議。近十年來,毛主義政黨多次召開地區性和國際性會議,發布聯合聲明和會議決議,分析世界形勢的新變化,呼籲加強毛主義政黨之間的聯合。例如,2021年歐洲馬列毛主義政黨和組織(European Marxist-Leninist-Maoist Parties and Organizations)第七次會議通過的《歐洲馬列毛主義政黨和組織第七次會議決議》指出,“新形勢使我們明白,我們是一個有着共同旗幟和共同意識形态的階級……亟須成立新的無産階級國際組織,有必要召開國際毛主義統一會議來實現這一目标”。2022年8月,十個毛主義政黨和組織召開了反帝國主義國際會議,會議主要議題包括組建反帝陣線、捍衛民族自決權以及支持各國反帝鬥争等。
其三,以公開辯論的方式處理分歧并促進聯合。2022年1月,國際毛主義統一會議協調委員會(CUMIC)正式發布《關于當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及其政治路線中值得商榷的問題提案》,邀請所有馬列毛主義政黨對該提案提出補充和反饋意見,目的是為在2022年12月26日召開第一屆毛主義統一會議并成立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時達成思想共識。多個毛主義政黨參與了此次大讨論,他們對提案中的一系列提法和内容進行了辯論。例如哥倫比亞共産主義工人聯盟[the Communist Workers Union(mlm)]反對“毛主義”在“馬列毛主義”中占主要地位的提法,認為這有悖于馬列毛主義連貫性、發展性和整體性的原則。土耳其共産黨-馬列不贊成提案中關于世界基本矛盾的分析,認為提案無視各國具體國情籠統地劃定當前世界的三大主要矛盾,妨礙了各國無産階級獨立研判本國革命進程。國際毛主義統一會議協調委員會認為,這種基于“團結-鬥争-團結”原則的辯論是富有成效的,因為“當前的分歧是新的團結産生的起點”。
二、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理論主張與發展概況
2022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誕辰129周年之際,在多個毛主義政黨的聯合化努力下,國際統一毛主義會議成功召開,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在此次會議上宣告成立,來自10多個國家的15個馬列毛主義政黨和組織加入了該組織,成員黨主要分布于歐洲和拉丁美洲。
(一)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理論主張與目标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從客觀形勢的變化和政黨組織的主觀條件兩方面闡述了同盟成立的原因及其理論主張。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當前帝國主義處于總危機中和世界無産階級革命浪潮的興起是建立聯合化國際性組織的現實基礎,在馬列毛主義的科學指導下,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建立将大大加強毛主義政黨間的聯系,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1.當前帝國主義正處于總危機中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多個文件指出,當前帝國主義正陷入日益嚴重的總危機中,普遍貧困、頻繁的戰争與沖突、環境破壞與社會頹廢都是帝國主義總危機加劇的具體表現。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帝國主義的垂死性和腐朽性大大加深,“帝國主義正苟延殘喘,加緊剝削和壓迫工人階級和人民群衆,企圖重新瓜分被壓迫國家,為帝國主義世界大戰作準備……這些都是帝國主義陷入深刻政治危機的表現。世界局勢錯綜複雜,一切基本矛盾,特别是帝國主義同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矛盾正在激化”。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指出,當前世界三對主要矛盾的激化是帝國主義總危機的根源。第一對矛盾是帝國主義超級大國和強國與被壓迫國家之間的矛盾,這是三對矛盾中起主要作用的矛盾。世界被劃分為大多數被壓迫國家和少數帝國主義國家,其中美國是唯一的霸權主義超級大國。帝國主義國家以軍事威脅和經濟殖民的方式将世界危機轉嫁到被壓迫國家,并以各類“協定”及“和平協議”将其利益合法化。因此,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大量亞非拉被壓迫國家是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基礎。第二對矛盾是在世界所有國家都存在的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矛盾。在被壓迫國家中,這對矛盾表現為無産階級與官僚-買辦資産階級的矛盾,“這些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相應地演變出官僚資本主義及其相應的政治和文化意識形态,它剝削無産階級、農民、小資産階級并束縛了民族資産階級,系統性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發展”。在帝國主義國家中,“帝國主義國家内部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其他所有矛盾都在加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了實現經濟複蘇,帝國主義國家超額剝削本國無産階級,同時利用沙文主義和種族主義政策将無産階級分化為本地工人和移民工人,試圖破壞并阻止工人階級的聯合。第三對矛盾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在帝國主義國家間,競争是絕對的,聯合是相對的。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霸權主義超級大國,以“分而治之”的策略對付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其他二流帝國主義國家也妄圖發展成為新的超級大國,與美國争奪世界霸權以重新瓜分世界。
2.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将推動世界無産階級革命浪潮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當今世界正在興起無産階級革命浪潮,世界正進入一個新的革命時期,“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正在經曆決定性的重要時刻,革命鬥争與反革命鬥争的轉折點即将來臨,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新時期正在到來”。在無産階級革命浪潮的具體表現上,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在毛主義政黨的領導下,印度、秘魯、土耳其和菲律賓四個國家正在進行武裝鬥争,各種鬥争和反抗運動在其他國家也風起雲湧。“在被壓迫國家,農民運動繼續大規模發展。在無産階級發揮領導作用的地區,農民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和反官僚資本主義的主要力量,作用十分明顯。随着巴勒斯坦民族抵抗運動的進行,争取自由與自決的巴勒斯坦鬥争不僅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其鬥争精神也激勵了世界範圍内的反帝國主義鬥争。”
基于對世界無産階級鬥争和革命浪潮興起的判斷,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當務之急是推動并領導世界無産階級革命浪潮,即推行毛主義政黨的政治路線,在各個國家中點燃革命星火并發動人民戰争,推進當前世界的無産階級鬥争和革命,進而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
3.馬列毛主義是革命與鬥争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馬列毛主義是毛主義政黨進行鬥争的指導思想,是推進新的革命的行動指南,“我們共産黨人有三把偉大的利劍——我們的創始人馬克思、偉大的列甯和毛澤東主席,我們的偉大任務是高舉、捍衛和運用馬列毛主義,将其作為世界革命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系統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特征及其運行與發展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産主義代替的科學理論;列甯提出了暴力武裝下的新型政黨理論,即無産階級必須通過建立有組織的先鋒隊才能完成其改變世界的主要任務;毛澤東提出“槍杆子裡出政權”、革命“三大法寶”等理論,革命“三大法寶”包括統一戰線、武裝鬥争、黨的建設,其核心是黨的建設。
4.毛主義政黨的聯合将克服國際共運的分散态勢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新成立的國際組織具有自己的曆史使命,同盟的成立是自革命國際主義運動成立40多年來不斷嘗試團結與克服分裂的結果。作為國際無産階級和一切受帝國主義剝削的壓迫者的戰鬥工具,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将使馬列毛主義者再次作為“一支世界軍隊”前進。隻有聯合才能争取全世界共産主義者的團結,完成馬列毛主義者的曆史使命,即“在共産黨的領導下,無産階級作為資産階級連同一切官僚資本和封建勢力掘墓人的曆史使命”,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指出,當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主要問題在于力量太分散,隻有通過鬥争才能克服當前的分散态勢,從而促進馬列毛主義者的聯合。為了克服國際共運的分散态勢,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提出必須與修正主義作鬥争,以鬥争促聯合,推進國際共運向前發展。
(二)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主要實踐活動
自成立以來,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在20多個國家舉行了數百項慶祝與示威活動,共發布了十多項宣言與決議,發起多項聲援行動。相較于21世紀以來毛主義運動的演變曆程,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在統籌與協調工作上取得了較大進展,活動頻率明顯提升,通過組織聲援活動、進行一系列慶祝與示威行動、發表聯合宣言等多方面的實踐探索,為毛主義運動的發展搭建了新的國際平台。
在慶祝與示威活動方面,在毛澤東誕辰129周年與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成立之際,20多個國家的毛主義政黨組織了升旗、懸挂條幅、張貼海報、分發傳單及舉辦大型展示等多種活動,如土耳其共産黨-馬列等在2023年1月LLL示威遊行中向群衆分發了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政治宣言和原則》。在202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30周年之際,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号召成員黨舉行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在哥倫比亞,來自十多個國家的150多個代表響應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号召,參與了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的紀念活動,集體學習了毛澤東著作,并強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現實意義;美國、德國、巴西與丹麥等國家的毛主義運動參與者參加了一系列線下紀念活動,在多個城市的主要街道上繪制并張貼了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的海報,多個毛主義媒體對此進行了宣傳與報道。2024年4月,作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活動的一部分,土耳其烏穆特出版社(Umut Publishing)召開了國際毛主義研讨會,宣讀了來自“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以及西班牙、印度和被監禁的遊擊隊的同志們的緻辭”。
在宣言方面,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發布了2023年五一國際勞動節聯合聲明,指出新的國際組織的建立是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國際無産階級新組織的成立,是我們在重建共産國際的鬥争進程中實現的一次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的飛躍。我們堅定不移地團結在毛主義旗幟下,開始逐步阻止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分散态勢”。2024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再次發表聯合聲明,聲稱帝國主義的全面危機加劇了世界上的所有基本矛盾;革命形勢在世界範圍内醞釀發展,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最終将導緻世界大戰的爆發;矛盾的尖銳化引起新一輪反帝國主義運動和支持國際無産階級、被壓迫人民和民族的鬥争高潮,二者在頻率、範圍、規模上均達到了新的水平。
此外,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還對巴勒斯坦人民發起聲援行動,呼籲全世界的進步組織動員廣大群衆大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抵抗運動,呼籲“所有共産主義政黨和組織、所有的民主組織和革命組織廣泛動員群衆捍衛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抵抗武裝鬥争”。
三、對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評析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是毛主義運動中的重要事件,也是近幾十年來國際毛主義力量聯合化努力的最新成果,因此其成立本身及成立之後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
首先,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是世界反帝國主義、反霸權主義鬥争的急先鋒和重要力量。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旗幟鮮明地反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勢力,認為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霸權主義超級大國,當今世界的緊張形勢是美國帝國主義戰争侵略計劃造成的,美國與德國、法國、英國等結成聯盟,在世界被壓迫地區進行殖民滲透、在全球建立軍事基地、發動戰争以及制造區域政治沖突,美國要為世界各地的緊張局勢負責。同時,該組織認為帝國主義勢力持續壓迫本國人民群衆,竭力支持戰争、擴大軍費,對國内的經濟衰落、通脹高漲和人民貧困視若無睹。因此,在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未成立之前,國際毛主義政黨就召開過反帝國主義會議,多次發表反帝國主義聲明,團結并動員各國毛主義政黨,要求各成員黨未雨綢缪,努力發展和壯大力量以應對戰争威脅。
其次,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在加強國際毛主義政黨團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進期,毛主義政黨呈現出聯合的新态勢,“無形中在世界各地凝練成為‘社會主義共同體’,共同點燃當代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星星之火”。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秉承“團結-鬥争-團結”“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針,通過舉辦會議、活動、論壇、辯論等方式促進和鞏固國際團結”。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員黨雖然都比較弱小,但十多個政黨通過建立同盟、凝聲聚力,壯大了毛主義運動的聲勢。“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是‘40多年來克服共産黨人分裂、在馬列毛主義旗幟下聯合團結的一個重要高峰’”,“将改變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面貌”。
最後,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及興起将進一步豐富當代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鬥争實踐。當今國外共産黨的指導思想存在較大差異,産生了以馬克思主義、列甯主義、馬列毛主義、托洛茨基主義、霍查主義等為指導的多種類型的共産黨,這讓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更加具有分散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作為毛主義類型的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世界無産階級革命浪潮即将到來”,提出人民戰争理論,組織民族解放運動和無産階級革命鬥争。雖然許多共産黨放棄了這一革命路線,但毛主義運動及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再次統一共識,為當代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指出有别于多數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共産黨所走的議會選舉道路,從另一層面助推了當代國際共運的多維度、立體化發展。
同時也要看到,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成立兩年多來也暴露不少問題,如對中國的錯誤認知與評價、内部宗派主義傾向和分歧、理論主張理想化與空洞化等,這些問題是毛主義運動中的痼疾,造成的負面影響值得警惕。
首先,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對當前的世界社會主義形勢存在錯誤認知,否認各國獨立開展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時代化探索的實踐成果,錯誤地認為當今世界不存在社會主義國家。顯然,這種認識不符合客觀現實且違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僵化教條地搬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斷,不能與時俱進地将馬克思主義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否認社會主義國家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努力及取得的偉大成就。
其次,存在宗派主義傾向,聯合化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處理與各毛主義政黨的關系方面,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存在宗派主義傾向。在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成立之前,其成立宣言以提案形式提交給各國毛主義政黨讨論和修改。尼泊爾共産黨(革命毛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Nepal(Revolutionary Maoist)]、加拿大革命共産黨、阿富汗共産黨(毛主義)等政黨對成立宣言持不同意見,不認同其中的部分表述和理論主張。同時,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還引發了瑞典共産主義聯盟(Kommunistiska Föreningens)的分裂。2022年11月,新成立的瑞典共産主義工人協會(Communist Workers' Union)因為反對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而從瑞典共産主義聯盟分裂出來,認為貢薩羅主義者在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内部占據了主導地位,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本質上實行“左”傾修正主義路線,破壞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團結。時至今日,多個未加入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毛主義政黨仍然認為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存在宗派主義傾向,認為其成員黨僅代表部分毛主義政黨的主張。
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成立後多次發表宣言,呼籲各國馬列毛主義政黨和組織加入其中,但迄今為止兩年多來,成員黨數量并沒有增加,影響較大的印度共産黨(毛主義)和菲律賓共産黨均未選擇加入,“革命政黨與組織國際協調”也與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有着較大的理論分歧,世界毛主義政黨在大聯合道路上仍然困難重重。
最後,理論主張理想化與空洞化,難以适應各國國情。當前多數毛主義政黨力量仍較為弱小,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過早地替各毛主義政黨繪制的理論藍圖并不符合各國國情。例如,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認為人民戰争是革命的唯一道路,認為無論世界各國處于何種發展階段,都應該以人民戰争的手段推進鬥争。但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沒有說明人民戰争的具體戰略和綱領,沒有解釋如何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展人民戰争,沒有對各國情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印度共産黨(毛主義)認為,“關于人民戰争的一切主張隻适用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适用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果強加給所有國家的毛主義政黨,不僅無益于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反而會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障礙”。菲律賓共産黨認為國際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成立不合時宜,将扼殺各國獨立探索适合本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發展道路,“我們目前看不到建立一個承擔世界無産階級先鋒隊角色的國際中心組織的條件……我們認為,當前世界各國共産黨和共産主義組織面臨的最緊迫任務是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各國的不同情況進行階級分析和社會調查,以制定特定的發展戰略和策略……然而,服從于一個特定的國際中心組織将适得其反地使各政黨和組織失去開展革命工作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