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濟實踐與理論探索

發布時間:2025-06-23 發布者: 浏覽次數: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濟實踐與理論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78年)》編寫有感
作者:賀耀敏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06月17日 11版)

微信截圖_20250617090716

  由中國人民大學賀耀敏教授帶領團隊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78年)》,作為第一部系統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發展史的統編教材和高校經濟學學科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教材是“中國系列”原創性教材中的中國經濟學系列教材之一,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核通過。

  1949年至1978年是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的曆史階段;也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積累寶貴經驗的曆史階段。這一時期的探索過程雖然經曆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曆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加強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濟史的研究,總結和提煉這一時期的經濟實踐和理論貢獻,将有效推動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濟史研究的當代價值

  全面分析和研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奮鬥曆程。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經濟發展從弱到強的奮鬥曆程中有許多成功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與做法,其中一些可以總結升華為中國經濟學的核心理念,例如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經濟建設與發展道路,建設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經濟建設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以舉國體制實施重大和關鍵科研、國防與民生項目,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衆參與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和用經濟辦法管理經濟,堅持對外開放與實施有步驟對外開放相結合,利用外國資本、技術與以我為主相結合,等等;一些可以總結升華為中國經濟學的重要理念,例如以農業為基礎和以工業為主導,對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堅持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經濟發展必須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綜合平衡與協調漸進相結合等。

  揭示并概括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深刻變化和偉大成就。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濟發展,清晰地體現為六個方面的發展演變:從經濟發展主線來看,不僅僅是經濟數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得以建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得以形成;從經濟發展目标來看,國民經濟逐步走向社會主義工業化,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并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标;從經濟體制運行來看,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走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克服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和發展障礙,建立了強有力的國民經濟宏觀管理體制,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的蓬勃發展;從經濟建設成就來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從民生福祉來看,建立了惠及全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确保了全體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國際地位提升來看,中國堅定站在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一邊,堅決維護世界和平,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充分理解和認識中國道路的豐富内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盡管隻有短短不到30年時間,卻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和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豐富的理論内涵和實踐意義,例如: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态向社會主義經濟形态轉變的曆史必然性與曆史必要性;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與形成;宏觀經濟管理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的确立及運行;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和工業化建設;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優先發展重工業與中國的産業結構、産業政策;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變動與調整;所有制結構與國有經濟發展、國有企業管理制度;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經濟關系深刻變革;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與沖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等。

  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與形成中提煉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豐富寶藏,為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支撐。從實踐創新的視角看,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闡釋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沒收官僚資本與建立國營經濟,正确對待民族資産階級與民族資本,中共八大與黨的主要任務的轉變,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規劃),計劃經濟主要實現形式及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等重大問題。從理論創新的視角看,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闡釋新民主主義的曆史地位和作用,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态和五種經濟成分的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史地位和作用,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與工業化道路等重大問題。從制度創新的角度看,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闡釋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建立,糧食統購統銷(統購包銷)與工農、城鄉關系,公有制兩種實現形式即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的關系,企業管理制度與“鞍鋼憲法”等重大問題。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濟史的研究對象及關鍵内容

  在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時,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研究對象是新中國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曆史及客觀規律,具體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研究新中國生産方式的發展演變及其客觀規律,即生産力發展和生産關系變革及其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生産力反映生産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生産關系反映生産過程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在生産方式中生産力的發展起基礎和主導作用,決定生産關系的變革,而生産關系的變革也會反作用于生産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156項工程”為重點的“一五”計劃建設,以促進區域經濟和國防工業發展的三線建設等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極大地推動了生産力的快速發展;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實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等經濟活動,引導了生産關系的深刻變革。第二個層次是研究作為新中國生産方式和經濟基礎的具體體現形式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經濟政策、經濟發展道路等發展演變的曆史。經濟基礎是由生産力所決定的生産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結合上層建築研究經濟基礎的發展變革,是研究和闡釋客觀經濟規律的根本途徑。在此過程中,應關注經濟發展主線、經濟發展目标、經濟體制運行、經濟建設成就、民生福祉、國際地位提升等方面的突出變化。第三個層次是研究和闡釋相關專門領域經濟發展演變的曆史,包括新中國工業經濟史、農業經濟史、商業經濟史、财政史和貨币史、對外貿易史等。

  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濟史研究的關鍵,是把握曆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主線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和實現經濟發展現代化;主流和本質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為推進國家經濟現代化、實現民族複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堅實物質基礎。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生産力顯著提高,社會經濟關系發生深刻變化: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态走向社會主義經濟形态,并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關系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開辟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嶄新道路,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榮局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獨立自主、自立自強走出來的發展道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這條道路的精神品格。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曆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别的時期,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用一個曆史時期否定另一個曆史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濟史的研究方法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濟史研究,必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認識事物本質、總結實踐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論。曆史唯物主義是深刻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本質特征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本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就是從物質資料生産出發,深入研究生産力發展和人在生産中形成的關系,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曆史唯物主義,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曆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曆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堅持曆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确黨史觀,樹立大曆史觀。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産黨人認識和把握曆史的根本方法。堅持正确黨史觀,要堅持以黨的三個曆史決議特别是《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和中央文件精神為依據,準确把握新中國曆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正确認識和科學評價新中國經濟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實事求是看待黨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既不能因為成就而回避失誤和曲折,也不能因為探索中的失誤和曲折而否定成就。樹立大曆史觀,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曆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曆史規律,總結國家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經濟工作的獨特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六個必須堅持”,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些都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理論基礎和基本分析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産生并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是研究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産方式和經濟基礎運動規律的經濟理論,其重點是研究和闡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規律和經濟運行特征。對于研究和闡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濟史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認識和闡釋新中國生産方式和經濟基礎發展演變規律的堅實理論基礎,揭示了新中國通過變革生産方式和經濟基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

  (作者:賀耀敏,系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高級講席教授)


上一條:打造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 下一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論述的原創性貢獻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