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的國際傳播及影響

發布時間:2025-08-28 發布者: 浏覽次數:

《論持久戰》的國際傳播及影響

鄧紹根

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中國共産黨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成為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日戰争的綱領性文獻。《論持久戰》出版後,中國共産黨高度重視對其的國際傳播,經過外國記者和國際友人傳播産生了重大的國際影響。

中國共産黨持久戰方針得到蘇聯和共産國際的肯定支持。為了凝聚國内抗日力量,堅定國人的必勝決心,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集中全黨智慧,決定全面、系統、深刻地總結抗戰以來的經驗,回應全國人民對抗戰前途的關切。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連續在延安抗日戰争研究會上發表了長篇演講《論持久戰——論抗日戰争為什麼是持久戰與最後勝利為什麼是中國的及怎樣進行持久戰與怎樣取得勝利》,堅定指出抗日戰争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

1938年7月1日,《解放》周刊正式發表長達41頁的《論持久戰——論抗日戰争為什麼是持久戰與最後勝利為什麼是中國的及怎樣進行持久戰與怎樣取得勝利(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争研究會的講演)》。附有21個問題的目錄,正文共120個自然段,約5萬字。毛澤東高度重視,不僅親筆題寫題目,而且同期封面刊登了毛澤東的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後勝利必然是中國的。次日,毛澤東會見世界學聯代表團柯樂滿、雅德、傅路德、雷克難,向他們傳播了中國共産黨抗日持久戰方針。

1938年7月9日,延安解放社正式出版《論持久戰》單行本,取消了原來的副題,主題突出,簡潔明了,便于記憶傳播。7月25日,漢口《新華日報》館出版了《論持久戰》單行本。随後,東北書店、香港新民主出版社、新華社、遼東建國書社、《譯報》圖書部也先後出版發行了鉛印訂正本。一時間,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供不應求,一掃國人心中的抗戰前途迷茫情緒。

同年9月5日,為了使各國共産黨理解中共的持久戰思想,時任中國共産黨駐共産國際代表任弼時署名“陳林”,在蘇聯《真理報》發表文章《持久戰的口号在中國有何意義》,闡明中日戰争不是速決戰而是持久戰。這表明,共産國際了解和贊同中國共産黨的持久戰方針。時任共産國際總書記兼管中國事務的季米特洛夫,對毛澤東精辟的分析、科學的判斷十分肯定,在共産國際刊物《共産國際》上發表文章稱贊:“有史以來,還沒有人把軍事問題、戰争問題說得這樣透徹過,《論持久戰》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

為擴大《論持久戰》的國際傳播,宣傳中國共産黨全面抗戰路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産黨高度重視《論持久戰》英文翻譯工作。目前,保存較早的《論持久戰》英譯單行本,是1938年上海圖書公司發行的版本。但是,據研究者張生祥發現,抗戰時期《論持久戰》英譯稿至少有四種。

第一,中共中央長江局負責人周恩來将《論持久戰》翻譯成英文的任務交給了國際宣傳組。當時,中共中央長江局國際宣傳組成員不多,包括許孟雄、王安娜、畢朔望等人。他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翻譯毛澤東的《抗日戰争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但是,随着1938年武漢淪陷,許孟雄撤退重慶,《論持久戰》的翻譯手稿也在途中随“新升隆”輪船被炸沉而遺失,未能成功出版。第二,周恩來又将《論持久戰》從武漢寄到香港,委托宋慶齡将其翻譯成英文出版。後來,經愛潑斯坦等人翻譯,《論持久戰》英譯單行本在香港出版發行。第三,同年10月,為了擴大《論持久戰》在英文世界的影響,《大公報》記者、中共地下黨員楊剛完成《論持久戰》的英文翻譯任務。1938年11月1日第3期至1939年2月9日第6期,項美麗主編上海英文雜志Candid Comment(《公正評論》)分四次連載了英文題為“Prolonged war”,署名為Mao Tse Tung(毛澤東),譯者署名為Shih Ming(士敏),還編發了編者按。第四,1938年10月,上海《譯叢周刊》第42期也刊登了摘譯的《論持久戰》英文稿“How China Can Win”。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英文版向國際傳播的同時,日本通過在華情報部門等多種途徑翻譯出版了其日文版内容,向日軍和日本傳播。事實上,早在《論持久戰》出版前,日本媒體就已經開始譯介毛澤東的抗戰言論,關注到持久戰方針。如1937年3月,日本《外交時報》刊登了“中國通”村田孜郎所著《毛澤東的抗日作戰論》,節譯了1936年7月斯諾采訪毛澤東關于抗日戰争的訪談錄。《論持久戰》正式出版後,日本媒體對《論持久戰》的譯介增多。1938年10月,日本《改造》雜志刊登長達98頁的《論持久戰》日文節譯内容。11月6日、9日、10日,《讀賣新聞》連載評論《抗日新階段的特點和前途》。同月,《揚子江雜志》刊登了《我們的長期抗日法》。1939年,日本改造社出版了深田悠藏摘譯的《中共軍隊之現勢》。1939年3月,日本漢口軍特務部編輯的秘密情報《中國抗日遊擊戰争的諸問題》中,再次詳細闡述了《論持久戰》的主要觀點。1940年1月8日《東京朝日新聞》發表社論《事變處理和持久戰》。

日軍侵華将領岡村甯次重視閱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他在戰後供述中坦言:“這是一篇極有價值的戰略文件,展示了中國共産黨非凡的戰略遠見與組織能力。”甚至日本陸軍省、參謀本部的高級軍官,專門成立了“毛澤東文獻研究小組”,把《論持久戰》全文翻譯成日文,分發給主要軍官閱讀參考。他們對待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的态度,總體是前期不屑、中期重視、後期絕望。

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國際傳播在西方世界産生了積極影響,國際社會普遍給予很高評價。據說,當時在斯大林的案頭放着他專門請人翻譯成俄文的《論持久戰》文稿。同時,在羅斯福、丘吉爾的案頭,都放着《論持久戰》英文本。美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看了《論持久戰》,認為這是一部“絕妙的教科書”,并建議美國政府加快對華援助,一定會加快勝利的到來。曾多次訪問延安的斯諾稱贊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窯洞中的預言”。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5年8月21日

上一條:陳雲同志的調查研究方法給予我們的啟示 下一條: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偉大自我革命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