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李曉雲)6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主辦,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承辦的“第四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青年學者論壇暨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建院四十周年學術研讨會”在吉林大學舉行,學院副院長劉勇教授及碩士研究生張瑞祺、李曉雲受邀參加此次會議并作論文宣講報告。

在院長論壇環節,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這一主題,劉勇教授強調,人才培養方面的重點是師資隊伍培養,希望有政經方向博士點的頭部院校,諸如人大、南開等發揮頭雁作用;科學研究方面既要做好相關教材的研究與編撰,也要做好偉大成就的經驗總結,上升為理論成果,并建議做好學科的教研共同體建設。
6月2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吉林财經大學主辦,吉林财經大學經濟學院承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研讨會”在吉林财經大學第一教學樓1102報告廳舉行。學院副院長劉勇教授受邀作題為“如何在《中特政經》的教材建設中做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的學術報告。

劉勇教授指出,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課程普遍存在“五不夠現象”:學科重視不夠、師資數量不夠、教材供給不夠、課時分配不夠以及學生重視不夠,導緻政經課程在多數高校中定位尴尬。針對上述困境,劉勇教授呼籲進行頂層設計,提出将政治經濟學升格為一級學科、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設置為經濟學(管理學)等大類學生的必修課以及全校類的通識選修課等建議。此外,劉勇教授還探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強調處理好與《資本論》《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關系。
此次永利政治經濟學團隊赴吉林大學、吉林财經大學參與的系列學術與教材研讨活動成果豐碩。在談及參會感悟時,兩位同學均表示,積極參加學術活動,既能充分了解學科前沿動态、開闊眼界,更能在與專家學者的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論認識,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注入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