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主知識體系

發布時間:2025-05-19 發布者: 浏覽次數:

加快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主知識體系

劉建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目标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中具有引領性質的學科。加強這一學科建設,特别是構建本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尤為重要。2025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20周年,探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問題具有特殊意義。

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自主知識體系”呢?所謂“自主”,就是立足中國而非照搬西方。近代以來,我們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西方科學文化,其中也包括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我國當下的不少學科知識體系,最初是從西方國家引入的。這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具有必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向西方學習和引進優秀學術成果,是中國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立足新的時代方位,作為一個有着悠久曆史和崇高使命的大國,我們應該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發展自己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而,決不能滿足于做學徒當學生,跟在人家後面亦步亦趨,而要形成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事實證明,哲學社會科學上的照搬曾經給我們的文化和社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随着中國的不斷發展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應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所謂“知識體系”,一方面是說我們的學科建設要注重“知識化”,把我們豐富的實踐經驗概括升華為普遍性知識;另一方面是說這些來自中國實踐和經驗的知識不應是零散的,而應該形成邏輯嚴密的體系。

重中之重是,正确把握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思想前提和科學内涵。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具有特殊性,構建這個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有其特定涵義。首先應注意一個前提性問題:我們這裡所說的是我國學科體系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指導思想與學科體系不是一個層次的事情,如果混為一談就可能降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身份。當我們談論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時候,是從學科角度說的,而不是從指導思想角度說的。學科建構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但不能混同起來。同時還應注意,“馬克思主義”本身是馬克思、恩格斯等創立的,自主“知識産權”歸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我們固然可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形态,但不能籠統地把“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成是“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我們今天所說的構建自主知識體系,主要是就我國設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而言的。

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于2005年,是為适應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的需要,特别是支撐學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需要,而在我國學科體系的法學門類下設立的。它是一門從整體上綜合性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科,既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又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曆史;既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既要研究作為無産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又要研究其他國家某些具有馬克思主義色彩的社會思潮;既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本身,又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宣傳教育。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六個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這些二級學科的設立,框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範圍,為構建本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着力點和重要抓手。因此,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主知識體系,主要就是構建六個二級學科各自的知識體系。緊緊圍繞這六個二級學科,構建起中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知識體系,使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中國實踐的結合中發展,在知識性生産中演進,在學科群的知識體系中聚變,方能真正屹立于人類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之林。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龍頭,對于整個學科建設及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都起着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構建這一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應堅持守正創新原則,尤其是充分認識守正的重要性。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且這些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源和範圍的認識,有着中國的立場和視野。我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僅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創新,而且包括列甯的理論貢獻,實質上是“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這就與世界上有的無産階級政黨隻認可馬克思、恩格斯而不認可列甯有着明顯不同。而且,我們所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包括中國共産黨人所做的原創性貢獻在内。基本原理是普遍性層次,而中國化理論則是特殊性的理論,二者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研究對象是世界觀、方法論及其在分析人類社會形态中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實踐,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産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系列成果,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中國話語表達。

同時,應重視區别基本原理與基本原理的知識體系,前者是思想理論本身,而後者則更多是知識體系構建,尤其表現為教科書體系的構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這些原理分散在浩如煙海的經典論述之中,并沒有按照現代學科知識體系的要求編寫概論性著作或教科書。也就是說,根據經典作家的論述來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知識體系,仍然是一項需要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學者發揮作用的學術任務。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具有國家建制性的學術共同體任務。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是從引進蘇聯知識體系開始的,但不能停留和滿足于此,必須走出舊有知識體系局限,構建起中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知識體系。立足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當代解讀,立足于中國共産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日益深化的理解和認識,立足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過程中得到的新發展,特别是立足于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理論貢獻,并借鑒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取得的優秀成果,逐步構建起既符合經典作家的論述和曆史發展的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體現新時代精神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知識體系。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對其發展過程和規律進行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的任務。應在國内外學者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特别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數十年研究基礎上,系統梳理和總結其中的規律性認識和共識性表達,按照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原則進行學科知識體系構建。按照三個大的曆史階段的主線,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産生,講清楚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和發展自己學說的過程;講清楚列甯在俄國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展;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系列理論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貢獻。不但要講清楚發展過程和曆史階段,而且要講清楚發展全過程所呈現的規律,特别是馬克思主義在時代化和本土化中不斷發展的規律。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介紹和深入研究,推動經典著作的版本、文本以及經典作家思想來源與發展曆程等重要問題的研究,産出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版本學、文獻學等方面的代表性知識成果。繼續夯實基礎理論建設,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本質、條件、道路、規律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展開研究,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揭示馬克思主義産生發展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把握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重點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和運用史,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進程,構建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叙述體系,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與發展,澄清國内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誤解和歪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基本任務,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特别是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産生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過程、規律、成果。顯然,這門學科的中國屬性和特色是非常鮮明和突出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我們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自主知識體系,核心是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内容研究,着力深化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成果的研究闡釋,分析相互之間的理論關系。構建起與之相适應的話語體系,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自主知識體系更好地塑造和表達出來。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是我國學者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的研究,屬于“跟着對象走”的研究。這種學科性質似乎給其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造成了困難。它的自主知識點和理論生長點究竟從何而來?依照怎樣的架構來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是亟需我們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9月29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成果,我們要密切關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鑒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全盤照搬”。這次學習使用了“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概念,表明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具有社會思潮研究的屬性。這就回答了構建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方向和原則問題,既要廣泛關注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吸收其中對資本主義結構性矛盾以及生産方式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批判性揭示,深入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和命運;又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審視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認識到它的局限性,有針對性地批駁國外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和重構,在反思與批判中構建起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在中國大地上形成發展起來的,其知識主要來自中國共産黨百餘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經驗,因而具有天然的中國自主性。應樹立學科自信,充滿信心地建設好這門學科,把中國共産黨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轉化為知識形态,凝結成一套體現學理性、規律性、規範性的知識體系。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領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等。應用思想政治教育涵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社區思想政治教育、機關思想政治教育、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分支。就學科視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知識點豐富、體系嚴密,是構建本學科知識體系的堅實基礎。應富有時代氣息、及時準确地傳達黨和國家的政治性要求,作出學理性闡釋和學術性轉化,形成相應的新概念新知識,不斷整合加入到自主知識體系當中。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關注的是中國近現代曆史上的一些重大而根本的事件和問題,是一門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具有獨特優勢的學科。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曆史發展及其基本規律,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曆史背景及規律,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重大事件的經驗與規律,作出宏觀性的梳理和闡釋。對曆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産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等問題作出科學回答,解決“如何認識中國近現代史”這一基本問題,在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強學科間交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需要出發,吸收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等相關學科的已有成果,用于進一步研究,産出屬于本學科體系的豐富知識成果。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6774澳门永利教授)

來源:《紅旗文稿》2025年第8期

上一條:努力開創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局面 下一條:對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造性探索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