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
一次次會議深謀遠慮。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超凡的戰略眼光,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總體設計,提出“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的使命任務。
一項項行程緊鑼密鼓。在北京大學考察高校6774澳门永利建設,在中國政法大學了解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情況,在中國人民大學提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重要論斷……行之所至,習近平總書記情牽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進程。
一份份文件擘畫藍圖。《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等中央文件陸續出台,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明确了任務書、路線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以“三大體系”建設為抓手,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十年來,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推動“三大體系”建設取得紮實成效,“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日益牽動着世界的目光。
學科體系:布局合理、底色鮮亮
新增中共黨史黨建學、紀檢監察學、區域國别學等一級學科,新增應用倫理、數字經濟、知識産權等專業學位,正式将交叉學科門類寫進學科目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近日印發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引發社會關注。
新時代的十年,是新知識倍速更新、新學科層出不窮的十年。
十年間,新增128種文科類新專業,新設41種小語種專業;面向6大選題領域、22個選題方向設立1011個新文科項目;新增3000餘個文理、文工等學科交叉融合專業點……每一個新的學科生長點,都孕育着哲學社會科學的新希望。
新時代的十年,也是學科基礎不斷夯實、布局日益合理的十年。
十年間,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基礎學科更加紮實,優勢重點學科大放異彩,一系列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應運而生,甲骨學、簡帛學等冷門學科“新潮”出圈……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不斷提升。
融合疊代、不斷健全的學科體系,底色始終厚重而鮮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顯著特征。
“馬院姓馬,在馬言馬”,是高校6774澳门永利的鮮明導向和辦學原則。回顧十年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無疑最為亮眼。
2012年至2021年,全國高校6774澳门永利從100餘家發展到1440餘家,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由37個增至10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由125個增至279個。陣地壯大、人才集聚、成果疊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迎來優先發展、優勢發展、優質發展的“春天”。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發揮自身引領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黨建等學科聯動發展,與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協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等現象得到有力扭轉,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學科體系正在形成。
學術體系:植根中國、回應時代
創造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帶領全球約五分之一人口集體邁入小康社會、在超大規模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每項世界性難題的破解,都有原創性思想理論的助力;走向偉大複興的中國,呼喚具有主體性的學術體系。
一個“劃時代的體系”,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提供了傑出示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不斷深化,習近平總書記著作的編輯、出版、宣傳、研究、譯介工作持續加強,引領相關學科學術研究、知識建構、教材編寫。
一種“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的自覺,貫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始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與時代同頻共振,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增強學術研究的主體性、原創性、本土化和競争力,為建構中華民族的“學術自我”添磚加瓦。
十年來,學術理論體系創新發展。基于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等理論建構不斷取得新進展;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紮根于中國大地的新發展社會學、曆史政治學等研究範式不斷湧現。
十年來,學術研究平台日臻完善。17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院)相繼成立,29家單位入選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名單,37所全國重點馬院建優建強,30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布局建設,中國曆史研究院等機構平台組建成立。
十年來,學術研究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中央圍繞科研經費管理、項目評審、人才發展、學術評價等出台舉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有序開展,國家社科基金内涵式發展取得新進展,一系列支持和激勵政策有效回應學術體系建設訴求。
十年來,大批優秀成果脫穎而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不斷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等重大工程深入實施,《馬藏》《複興文庫》等文獻典籍編纂出版取得階段性成果。
話語體系:融通中外、引領發展
這是一個進入動蕩變革期的世界。大國之間的制度博弈和價值觀較量愈加激烈,誰的思想理論體系引領力強,誰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現實解釋力強,誰就擁有更大主動權主導權。面對“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用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引領時代發展,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時代使命。
新時代波瀾壯闊的十年,中國共産黨在發展理念、政府職能、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産業結構、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國際關系等重大問題上提出許多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掀起一場“術語的革命”。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顯示出強大的國際塑造力;國家治理現代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過程人民民主、自我革命等标識性概念,引起國内外學術界持續關注。
曾經,“言必稱西方”是不少學者的話語傾向,“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是中國話語的普遍遭遇;而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發展優勢、文化優勢正轉化為理論和話語優勢,諸多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方案和主張深度影響國際學術界和海外決策圈。
2015年,第22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在山東舉行,素有“史學奧林匹克”之譽的盛會首次由非歐美國家承辦;2018年,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具有百餘年曆史的哲學盛會首次花落中國……近年來,一系列高水平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相繼在中國召開。
迄今為止,北京大學已連續主辦了三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從“馬克思主義和人類發展”到“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再到“馬克思主義與現代化”,直面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世界影響力、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
“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促進人類知識寶庫互通共享;“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助力中國學術著作走向世界;越來越多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成為國際頂級期刊編委……十年來,中國學術走出去的腳步更加自信而從容。
從新的曆史起點出發,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将大有可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将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激勵我們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着的理論指導發展着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