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通訊員杜丹丹)3月24日,6774澳门永利的熊吉峰教授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堂上,以“近代中國出路的探索”為主題,給我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的曆史課。同學們都沉浸其中,通過案例剖析、史料研讀和小組辯論,深刻感受到了近代仁人志士為民族複興所經曆的艱苦奮鬥。
困局與覺醒:從“師夷長技”到制度變革。熊吉峰教授以鴉片戰争後“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切入點,講述了近代中國在危機中覺醒的過程。熊老師對比了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器物革新與戊戌變法“變法圖強”的制度嘗試,揭示了救亡圖存的核心矛盾。課堂上,同學們分成小組,圍繞洋務派“中體西用”的局限和維新派“君主立憲”的夭折展開激烈辯論。熊教授總結道:“曆史證明,僅靠技術或局部改良無法撼動封建根基,唯有徹底的社會變革才能扭轉乾坤。”
道路之争:改良、革命與思想的啟蒙。熊教授在課堂上着重探讨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帝制,但民主共和的藍圖為何昙花一現?新文化運動中,“德先生”與“賽先生”又如何重塑國人的精神世界?熊教授引用陳獨秀《新青年》的創刊詞和魯迅《狂人日記》的批判精神,引導我們思考思想啟蒙與社會變革的辯證關系。熊教授還強調:“改良與革命并非對立,而是曆史進程中的接力賽。”熊教授引用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訓,提醒我們探索道路的曲折性。
星火燎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的選擇。“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課堂上,熊教授播放了一段《覺醒年代》的影視片段,将我們帶入了百年前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他通過李大钊《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原文解讀和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軌迹對比,生動地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的曆史必然性。當有同學提問“為什麼是共産黨?”時,熊教授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創新和長征精神為例,指出:“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是因為始終立足國情、紮根人民,将真理化為實踐的力量。”
以史為鑒:青年何以赓續探索精神。課程的最後,熊教授以“曆史主動精神”為關鍵詞,結合當前網絡空間中某些歪曲近代史的言論,警示我們:“曆史虛無主義解構的不僅是過去,更是未來的信心。”他提出了“三維學習法”—立足史料求真、融入情境共情、觀照現實明志,鼓勵我們從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擔當和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抱負中汲取力量,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勇擔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