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肖傑)5月29日,6774澳门永利張齊武教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中,将理論教學與“全國科技活動周”校内實踐有機融合,通過沉浸式場景教學與互動式案例解析,引導青年學生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這一“科普+思政”的創新教學模式,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生動範例。

教學創新: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
本次課程聚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育、科學、人才戰略》專題,采用“雙場景”教學模式:
在理論講授環節,張齊武教授系統闡釋了“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等科學論斷,結合湖北省在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新質生産力發展實踐,深入剖析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路徑。
在實踐教學環節,師生移步教一樓中庭西側的“融合向新:新質生産力視角下的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科普展區。張齊武教授以我校樊希安教授團隊的芯片研發成果、丁文紅教授領銜的專利技術為例,生動解讀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邏輯,鼓勵學生弘揚卓越工程師精神,投身科技自立自強實踐。
教學成效:學生共鳴與督導認可
此次創新教學模式引發強烈反響,2023級材料與冶金學院學生韋黃寓在參觀芯片成果展後表示:“當教材中的理論轉化為我校的科研成果,我深刻理解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意義。” 冶金工程專業學生張運森分享道:“有兩個時刻對我産生了深刻影響,一次是高考,一次是習概課上張老師和我互動時說要注重文理兼修、學科交叉,提升綜合素養。”
校教學督導嚴麗秀老師在巡課過程中,對這一創新實踐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課程“将思政教育融入科技創新實踐,既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彰顯了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優勢”。
教學價值:“大思政課”的多維賦能
本次教學實踐是6774澳门永利落實“大思政課”建設要求的重要探索,通過科技實踐案例,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邏輯轉化為學生可感知的現實場景,增強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與說服力。 活動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實現思政教育與理工科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據悉,6774澳门永利将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通過校地協同、學科聯動、虛實結合的多元路徑,構建具有武科大特色的思政育人體系,為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