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勝利的基本保證

發布時間:2025-09-01 發布者: 浏覽次數: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勝利的基本保證

中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80周年,也是《八一宣言》發表和瓦窯堡會議确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9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築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曆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這一科學論斷是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曆史貢獻的高度評價和深刻總結。回望那段同仇敵忾、浴血奮戰的峥嵘歲月,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奇迹般地将當時四分五裂、一盤散沙、任人宰割的暗弱中國,凝聚成萬衆一心、衆志成城、共禦外侮的血肉長城,徹底扭轉了正義與邪惡的力量對比,為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提供了基本保證。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抗戰勝利的重要政治基礎

抗日戰争的烽火,既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鳳凰涅槃的浴血考驗,也是檢驗中國各種政治力量曆史擔當與政治智慧的試金石。在危急存亡關頭,誰能站在曆史正确一邊,準确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提出并踐行正确路線,誰就是民族的脊梁,就能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中國共産黨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深刻洞察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率先提出并積極推動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鐵蹄所至,沃野化為焦土,城市變為廢墟,同胞淪為奴隸,中華民族陷入了近代以來最深重的危機。然而,國民黨政府屈辱退讓,坐視大片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以緻民族尊嚴掃地,非但未能消弭外患,反而助長日本侵略者鲸吞中國的狂妄野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共産黨代表全國人民抗日意願,率先提出收複失地、抗日救國的正确主張,發出武裝抗日的号召,堅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這是那個至暗時刻最早、最堅決的抗争。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草拟《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産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不久公開發表。宣言明确主張停止内戰,提出“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共同抗日的堅強決心。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根據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後中國國内階級關系的新變化,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為陷入深重危機的中華民族指明了正确前進方向。

中國共産黨以國家利益為重、民族大義為先,憑借巨大的政治勇氣、智慧、定力,全力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戰争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進行了殘酷屠殺。然而,為了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免遭亡國奴的悲慘命運,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薪火永存世上,中國共産黨人不計前嫌,經曆了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的政策調整,最終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結束十年内戰,實現了國共再次合作。這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正如後來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過去如果沒有共産黨、八路軍、新四軍和陝甘甯邊區真心實意地出來主張停止内戰一緻抗日,那就無人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人領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那就無從實行抗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讓億萬中國人民看清楚了誰才是中華民族最忠誠、最堅定的捍衛者。民族大義所指,天下民心所向,中國共産黨衆望所歸。

中國共産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決維護、鞏固、發展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維護了團結抗戰大局,是當之無愧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公然抛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接連制造流血摩擦事件,先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尤其令人發指的是,1941年初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皖南事變這一“千古奇冤”,緻使新四軍将士的鮮血染紅了皖南大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瀕臨破裂。中國共産黨始終以抗戰大局為重,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号,确立“發展進步勢力,争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牢牢掌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這種将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高度結合的統戰工作藝術,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産黨人的政治智慧,更守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抗戰勝利的命脈。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曆程昭示我們,沒有中國共産黨,就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沒有抗戰的勝利。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築牢了抗戰勝利堅實的力量基礎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面旗幟一經樹立,便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功将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意志和行動熔鑄一體,并激發了蘊藏在億萬人民之中的無窮偉力,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力量基礎。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曾經兵戎相見的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共同築起抗擊日寇的鋼鐵長城。這并非簡單的共同抗日,而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開辟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大規模阻擊日軍,連續進行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會戰;共産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義無反顧挺進抗日前線,積極開展對日作戰,繼而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戰争,逐步開辟了獨當一面的敵後戰場。1937年9月,為配合國民黨第二戰區的防禦作戰,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巧妙利用地形設伏,一舉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士氣。接着,八路軍三個師在日軍側後廣泛出擊,破路、斷橋、襲擾,有力牽制了日軍兵力,為國民黨軍赢得了寶貴時間。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配合,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軍事領域的生動體現,它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圖謀,使侵略者陷入了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戰略困境,創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争中乃至中外戰争史上的奇觀。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民族資産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等中間勢力的愛國熱忱被空前激發,其政治立場從搖擺不定逐步轉向堅定抗戰,逐漸凝聚為民族救亡的重要力量,最終彙入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時代洪流。實業家胡厥文等動員上海機器工廠克服萬難内遷,在後方重建生産,為抗戰前線提供了物資供應的重要保障。開明紳士劉少白創辦興縣農民銀行,為發展根據地經濟、解決軍需民用、鞏固抗日根據地作出了積極貢獻。鄧寶珊等地方實力派既堅決抗日、捍衛民族尊嚴,又堅持國共合作、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同志盛贊其“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為德之大,更不敢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功将不同主張的政治力量團結在一起,既促成了政治合作,又強化了國家認同,更鑄就了共同抗戰的銅牆鐵壁。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廣大人民群衆團結一心、毀家纾難,使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将單純的軍事抗戰轉變為全民族抗戰,使抗日戰争成為真正的人民戰争。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為了阻止日寇進軍,忍痛親手炸毀了自己嘔心瀝血建成的錢塘江大橋,并留下詩句“國破愈覺山河美,毀橋為的保江山”。廣大文藝界人士以筆為槍,以歌為号,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蘊含着民族魂魄的優秀作品,鑄就了支撐民族脊梁的精神長城。廣大少數民族同胞與漢族同胞一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東北抗日聯軍、冀中回民支隊、蒙旗獨立旅、瓊崖人民抗日遊擊獨立縱隊等共産黨領導的各民族組成的抗日武裝英勇善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英雄旗幟。廣大宗教界人士挺身而出,救治傷兵,收容難民。海外華僑華人始終心系桑梓,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3200餘名南僑機工毅然回國,在被稱為“死亡公路”的滇緬公路上,為抗戰築起一條“不沉的補給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将蘊藏在人民群衆中的無窮偉力徹底激發并彙聚起來,形成了一幅前後方軍民緊密配合,國内外同胞遙相呼應,億萬民衆共挽危亡的愛國主義生動畫卷。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營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在反法西斯戰争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不僅以博大的政治胸襟,在國内建立起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以胸懷天下的使命擔當,積極推動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将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與人類正義事業緊密相連,既為中國抗日戰争的勝利争取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又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

在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把建立國際的抗日統一戰線視為一個必然選項,将中國的抗日戰争與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争視為一個整體,而且以其抗日的徹底性引領了統一戰線的建立。1936年7月,毛澤東同志同斯諾談話時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是中國的敵人,同時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國人民的敵人,特别是和太平洋有利害關系的各國即美、英、法、蘇等國的人民的敵人。”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産黨為了進一步擴大抗日統一戰線,增強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力量,公開倡議建立東方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争爆發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明确表示支持蘇聯反對德國法西斯侵略戰争,同時再次提出争取英美加入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同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後,中共中央通過《中國共産黨為太平洋戰争的宣言》,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共産黨确立與英美等國建立反日統一戰線的政策,并指出:“全世界一切國家一切民族劃分為舉行侵略戰争的法西斯陣線與舉行解放戰争的反法西斯陣線,已經最後地明朗化了。”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标志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這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國際合作的重要裡程碑,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獨立抗戰的艱難處境,中國抗日戰争與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從此更加緊密相連、命運與共。

中國共産黨還努力促進各國人民和無産階級結成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毛澤東同志曾指出,“這一時期内,革命的總任務,是把全世界一切可能的力量都組織到反法西斯反侵略的統一戰線内,用以抵抗三個法西斯國家的瘋狂侵略與各國内部法西斯的襲擊”。在中國共産黨的倡導下,在共産國際的号召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許多國家的共産黨人和革命志士,紛紛奔赴反法西斯戰場。白求恩、柯棣華等醫生積極投身中國戰地救護工作,将熱血乃至生命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等記者以筆和鏡頭為武器,向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軍民團結抗戰的英勇事迹,戳穿了日本法西斯的謊言;路易·艾黎等發起成立工合國際,以“努力幹,一起幹”的工合精神組織後方生産,為中國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還有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朝鮮義勇軍等國際主義戰士,他們選擇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抗擊法西斯。這些來自世界各國人民的寶貴支持,最終彙入中華民族抗戰的時代洪流,不僅為奪取抗戰勝利提供了重要支撐,更鑄就了一座彰顯人類良知與國際正義的巍峨豐碑。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産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曆史擔當,團結億萬同胞挽狂瀾于既倒的偉大創舉。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啟示我們: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無往而不勝,根本在于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堅持正确處理一緻性和多樣性關系的方針,堅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是團結海内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隻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為此,我們必須不斷發展壯大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将海内外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與創造力最大限度激發出來,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新的壯美華章。

來源:《求是》2025年第16期

上一條: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下一條:《論持久戰》的國際傳播及影響

關閉

Baidu
sogou